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太宗文言文閱讀

唐太宗文言文閱讀

1. 文言文閱讀是唐太宗的

燈影裏的故事

——三鏡自照

太宗謂侍臣曰:逗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鏡,以防己過。

——《全唐文紀事》

釋:唐太宗對親近的臣子們說:逗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過去的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規律;以別人為鏡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這三面鏡子,用來防備自己的過失。

記:太宗之三鏡,可謂國之三寶。各以銅、古、人為鏡,其照各異。

若人皆持有此三鏡,則道可興也。銅鏡明,人必正形知禮;古鏡明,國必興富;人鏡明,人必仁良淳善。則可謂盛世之征也。

2. 文言文閱讀李世民畏魏征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 征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③。

嘗謁告④上冢,還,言於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已畢,而競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敵中輟耳。”上嘗得佳鷂⑤,自臂⑥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鷂競死懷中。

(選自《資治通鑒》) [註釋]①回:回轉,扭轉。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霽威:息怒。④謁告:請假。

⑤鷂:猛禽。⑥臂:手臂,這裏的意思是用手臂架著。

⑦固:故意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輟耳 (3)外皆嚴裝已畢 (4)上嘗得佳鷂 答案:(1)善於、擅長 (2)停止 (3)完成、結束 (4)曾經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 答案: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征神色壹點不改變,皇上也就息怒了。

(嬈雪+語文網) 3.魏征向皇上奏事時,為什麽故意久久不停止?請作簡要分析:(3分), [內容來自raoxue] 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鷂,奏事時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勸誡皇上不能玩物喪誌(不要忘記國家大事)。 4、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分) 征 狀 貌 不 逾 中 人 答案:征狀貌/不逾中人 譯文: 魏征的樣貌雖不超過壹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皇上非常生氣,魏征卻面不改色、若無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發威了。

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壹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麽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妳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曾得到壹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3.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B “驚”是“吃驚”的意思,作“高祖”的謂語,後面沒有賓語,其後斷句,排除A、D;“而”是連詞,表轉折,連接兩個句子,其前斷句,排除C.句子翻譯為:高祖驚異,叫來問他,太宗回答說:“回去軍眾就會馬上解散,可是敵人在後面趁機追擊,死亡在頃刻之間.(2)C “高祖起太原”的“起”是“起兵”的意思,“起於家”的“起”是“被起用”的意思.(3)A “他指揮雲定興故布疑兵”錯,原文為“太宗往應募,隸將軍雲定興,謂定興…”,是太宗向雲定興的建議.(4)①為:介詞,替;直:直接;是:這.句子翻譯為:仁義之師是為天下而起的,應該直接攻進鹹陽,命令全國,如果回去守住壹座城池,這是亂賊的表現啊.②寇:侵犯;遇於豳州:介詞結構後置句;從:使…跟從,帶領.句子翻譯為:突厥侵犯邊境,太宗與突厥軍在豳州相遇,帶領壹百騎士隨從與突厥首領會談,結盟後突厥軍撤離.答案:(1)B(2)C(3)A(4)①仁義之師是為天下而起的,應該直接攻進鹹陽,命令全國,如果回去守住壹座城池,這是亂賊的表現啊.②突厥侵犯邊境,太宗與突厥軍在豳州相遇,帶領壹百騎士隨從與突厥首領會談,結盟後突厥軍撤離.參考譯文:李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個兒子.太宗為人聰明英武,胸有大誌,並能降低身份,對人謙卑,尊重讀書人.當時,天下已亂,盜賊四起,他斷定隋朝壹定會滅亡,於是拿出錢財供養士人,結交英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都因犯事逃命,太宗藏匿他們.又同晉陽令劉文靜特別友好,文靜因李密的事情被關押在監獄中,太宗晚上到獄中看望他,同他商討大事.當時百姓為躲避賊人大多入城居住,城中有幾萬人,文靜擔任縣令的時間長,了解各個英雄,就壹起安排部署.計謀已經確定,就由裴寂告訴高祖.高祖開始不答應,不久後同意起事.高祖已經起兵,任命太宗為右領軍大都督,封號為敦煌郡公.唐兵向西,將要到達霍邑,正趕上天下了很長時間的雨,糧食將要用完,高祖計劃,想要回兵到太原.太宗進諫說:“仁義之師是為天下而起的,應該直接攻進鹹陽,命令全國,如果回去守住壹座城池,這是亂賊的表現啊.”高祖不采納太宗的意見.太宗在軍門上大哭,高祖驚異,叫來問他,太宗回答說:“回去軍眾就會馬上解散,可是敵人在後面趁機追擊,死亡在頃刻之間,因此悲傷而哭.”高祖省悟,說:“當初主張起事的是妳,現在也由妳決定成敗.”當時左軍已經率先返回,太宗馬上同隴西公李建成分頭追.夜半,太宗迷失道路進入山谷中,扔掉馬匹,步行而趕上左軍,同左軍壹起回駐地.高祖於是率領軍隊前進,清晨到達霍邑.霍邑守將宋老生不出戰,太宗帶領幾名騎兵靠近城墻,舉著鞭子發號施令,作出像要圍城的樣子.老生發怒,出城,背城列陣.高祖率建成在宋老生陣地的左邊,太宗和柴紹在他的南邊.宋老生的軍隊靠近東邊的陣地,建成落馬,宋老生趁機攻擊,高祖軍後退.太宗從南邊飛馳下坡,分兵把宋老生的軍隊截斷成兩部分,並從他的陣地後面出擊,宋老生的部隊敗落逃跑,於是殺了宋老生.進兵駐紮在涇陽,攻擊胡賊劉鷂子,打敗了他.劉武周占據並州,高祖擔心,下令各位將領舍棄黃河以東地區而守住關中.太宗認為黃河以東地區不能舍棄,領兵三萬就打敗了劉武周.軍士都饑餓,太宗兩天沒有吃東西,行軍到浩州才得到食物,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等都來投降.劉武周害怕,逃到突厥,他手下的將領楊伏念獻出並州投降.頌詞說:唐擁有天下,傳了二十代,其中值得稱頌的有三個君主,唐玄宗、唐憲宗都不能堅持到最後,太宗的功業,真偉大啊!他打敗腐敗的隋朝,功勞可與商湯、周武王並列;達到治理的極致,差不多和周成王、周康王壹樣.自古功績和品德都高,從漢到現在,沒有這樣的人.《春秋》的標準,常常對於賢能的人要求嚴格,因此後代的有道德的人想要幫助別人實現願望的,沒有不對此嘆惋感喟啊.。

4. 有壹篇文言文是這樣的,關於唐太宗的,說的是唐太宗看了《隋煬帝集

《前事不遠吾屬之師》戊子,上謂侍臣曰:"朕現《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釋文:貞觀二年三月戊子這天,唐太宗對侍臣們說:“我閱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文辭深奧知識淵博.隋煬帝也是肯定堯、舜而否定夏桀、商紂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為什麼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壹國之主,雖然明哲智慧,通達理事,還應當不自滿而能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樣,有才幹的人就能為妳出謀劃策,有勇決的人就能為妳使盡力量.隋煬帝憑著他的勝人的才智,傲慢妄動,自以為是.因此,滿嘴講的是堯、舜的仁義道德,卻做著桀、紂那樣禍害人民的壞事,居然壹點都不自覺,招致被推翻滅亡.”太宗說:“隋煬帝的事跡離現在還不遠,恰好作了我們的反面教員.”。

5. 貞觀十年,魏徴上疏曰:臣聞為國之基文言文閱讀題

求諫吳兢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諫議大夫王珪對曰:“臣聞,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是故古者聖主必有爭臣七人,言而不用,則相繼以死.陛下開聖慮,納芻蕘,愚臣處不諱之朝,實願罄其狂瞽.”太宗稱善,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恒欲公等盡情極諫.公等亦須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若不能受諫,安能諫人?”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於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壹日萬機,壹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主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 (《貞觀政要》)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 )A.因舉觴賜玄齡等數人勖之.勖:勉勵B.尋亦誅死尋:不久C.如屬文之士屬文:叮囑寫文章D.言語致失次第次第:(言語的)順序、先後小題2:下列各句中,劃線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 )A.皆失其舉措其若是,孰能禦之B.愚臣處不諱之朝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言而不用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D.又比見人來奏事者乃使從者衣褐小題3:下列各項,均能表現唐太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壹項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②詔令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人,預聞政事③公等亦受人諫語,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護短不納④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⑤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A.① ② ④B.② ③ ④C.① ③ ⑤D.① ② ⑤小題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2分)(1)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4分)(2)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4分)(3)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4分)2答案(表抄答案,解析更重要->戳這)小題1:C小題1:D小題1:A小題1:(1)我雖然不聰明,幸而有妳們多次匡正補救我的過失,希望憑借妳們耿直的進言,使天下達到太平.(2)所以每有前來進諫的,縱然所奏之事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認為是他忤逆犯上.(3)我經常想到魏征遇事隨時規諫糾正,許多事都切中我的過失,就像明潔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形體壹樣,美醜都全然顯現.。

6. 求文言文《唐太宗論止盜》全文翻譯

司馬先《唐太宗論止盜》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②不閉,商旅野宿③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 *** 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註釋]①[哂(shěn)]微笑.②[外戶]這句是使動用法句式:使門向外開.也就是不閉門的意思.③[野宿]在郊外露宿.[譯文]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麽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唐太宗)皇上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