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小秦淮河整治在即,記者昨從市城建檔案館找到幾張小秦淮河的老照片,其中最早的為上世紀50年代初疏浚小秦淮河的照片,其余則為七八十年代的留存照片。這些照片年代雖不算久遠,但對小秦淮河在城市歷史進程中的演變也可見壹二。值得壹提的是,我市水利、文史專家還從古文中的記載對小秦淮河的變遷作了解讀,令人耳目壹新。
橋梁名勝豐富“揚州城,十二門,四水關,六吊橋”
“小秦淮河原來是揚州新、舊城之間的壹條夾河。如今是揚州城內南北向的壹條排水河道。”市水利專家徐炳順介紹,這條河北起北水關接北城河,南至龍頭關接古運河,全長1.98公裏。
“明嘉靖二十四年後,揚州增築新城,小秦淮河開始繁榮起來。”徐炳順介紹,小秦淮河及兩岸街區,曾是清代揚州最繁華的地段,它是明清兩代古城興衰的見證。當時的小秦淮河猶如壹條玉帶,串起大東門橋、務本橋、三元路橋、萃園橋、小虹橋、新橋、公園橋、小東門橋、如意橋等十多座橋梁,也連接著兩岸董子祠、基督堂、惜余春茶社、教場、富春茶社、大舞臺、珍園等或存或湮的名勝。
徐炳順表示,小秦淮河的由來現已難稽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明代就已出現。明代歌謠雲:“揚州城,十二門,四水關,六吊橋”,其中有兩座吊橋就是東城墻下的大東門和小東門。“小秦淮河就是大東門和小東門外的護城河。”徐炳順說。
明時風景宜人“陂岸起伏多態,竹木蓊郁,清流映帶”
“清順治年間,詩人冒辟疆客居揚州小東門外,著《小秦淮曲》,說小秦淮‘三十年前景最佳’。所指的便是明末時期,說明小秦淮河在明朝後期就已風景宜人,畫船如梭了。”我市文化學者傅桂明考證說。
傅桂明介紹,“小秦淮”名初見於清初王士禎所撰《紅橋遊記》,其中雲:“出鎮淮門,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態,竹木蓊郁,清流映帶。”再見於胡善麐所著《小秦淮賦》,文中說:“揚州城西而北,有虹橋焉,天下艷稱之。其水號‘小秦淮’,蓋與金陵相較,而遜焉者也。”胡善麐雖已交待“小秦淮”壹名的由來,但未指明“小秦淮”源流所在。而趙之璧在《平山堂圖誌》中雲:“小秦淮為舊城小東門外夾河”。指出小秦淮河的源流。
正如南京的秦淮河壹樣,明代開始,小秦淮河壹帶就聚集著眾多秦樓楚館,而每戶的後門均有碼頭通向小秦淮河,河邊停泊著畫舫,曾經繁華壹時。後來清軍入關,兩岸逐漸蕭條了。
清時壹度繁華“畫舫乘春破曉煙,滿城絲管拂榆錢”
經過清朝初期的穩定發展,加上交通便利和鹽業興盛,揚州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恢復。到了乾隆中期,小秦淮河兩岸成了“人間天堂”。《小秦淮賦》中說:沿河十裏之區,水抱高城,官柳連堤,兩岸有別館,有名園,有傑閣,有華堂,有廣榭,有孤亭,有紺宇,有琳宮,有酒肆,有茶館,有寺院,有寶塔,有風中鈴語,也有暮鼓晨鐘,還有路畔酒壚,橋邊茶竈。
傅桂明介紹,當時揚州城中男女出遊,往往從小東門上船,乘畫舫出水關,壹邊欣賞兩岸風光,壹邊聆聽船娘歌聲。鄭板橋說的“畫舫乘春破曉煙,滿城絲管拂榆錢”,描寫的正是這種景象。“而至清道光、鹹豐以後,隨著鹽業衰敗,加之戰事頻繁,小秦淮河兩岸樓臺陸續頹毀,花木雕零,河道淤塞,畫舫也日漸稀少。”
解放前,小秦淮河由於年久失修,無人管理,河道垃圾成堆,河水嚴重汙染。徐炳順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以後,揚州對小秦淮河進行綜合整治,徹底疏浚從龍頭關到北水關的河道,拆除了兩岸違章建築,同時修復河道兩側駁岸護坡,新建仿石水泥欄桿,進行燈光亮化,植以垂柳、桃樹等花草樹木,建設亭臺碼頭等風景小品,使小秦淮河畔舊貌變新顏,成為揚州城內不可多得的壹條景觀河。”
通訊員徐敏記者姜濤
揚州(4)秦淮河(1)秦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