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年幼喪母,在秀才父親的教導下讀書,後來師從名師劉作垣,進步頗快。19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其後先後代理遵義縣知縣,代理廣順州(今貴州長順縣)知州,四川省屏山縣知縣,代理興文、大足、銅梁、南溪知縣,江西省永新縣知縣,代理臨江府(今江西省清江縣西臨江鎮)通判,滬溪縣(今江西省資溪縣)知縣。張澎性格剛直不阿,工作壹絲不茍,在公文中與上級爭辯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級,在仕途中並不順利。正如其好友所評論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書當可傳;以子之直氣嚴情,筮仕實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國、平天下的 遠大抱負難以實現。1830年,張澍引疾辭職,結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內和樂巷,從此進壹步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後來患眼疾,最終失明。《清史稿·文苑列傳》有傳。
張澍壹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誌》、《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誌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壹得》、《小學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張謝的輯佚工作,所輯壹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關隴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其《二酉堂叢書》,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五涼舊聞》等20余種,均是周、秦、漢、隋、唐等時期的著作,後世已經佚失,而經張澍輯錄而成。張澍的這些工作,可以了解當初西北學者著述的盛況。張澍的輯佚工作,在當時是獨樹壹幟的,對當時和後來產生過重大影響,魯迅就是在輯佚方面深受張渤影響的學者之壹。
張澍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其在學術上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情代初年,顧亭林開壹代考據學風,學術思想為之壹變。然而西北學者多抱殘守缺,不能順應學術潮流。清代嘉慶、道光之際,西北學者只有張澍精通經史,於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網羅散失,考證尋研,從事輯佚考據工作,與全國著名學者如孫星衍、任大春、俞曲園等並駕齊驅,為學術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