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孟子的生平與學說·倫理思想
孟子把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無論統治者或被統治者,都應該重視道德修養。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則社會程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壹就有了可靠的保證。他說:“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子下》)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認為人人都是“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 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從而造成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壹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