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ào yīn
2 英文參考Tóuqiàoyīn GB11 [中國針灸學詞典]
zúqiàoyīn GB44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竅陰為經穴名。有二,壹為頭竅陰,壹為足竅陰。[1]
竅陰在頭部者,稱頭竅陰;在足部者,稱足竅陰,同屬足少陽膽經。
4 頭竅陰·竅陰 穴位 頭竅陰 漢語拼音 Touqiaoyin 羅馬拼音 Touchiaoyin 美國英譯名 Empty Yin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B11 日本 11 法
國 莫蘭特氏 VB18 富耶氏 德國 G11 英國 G11 美國 GB11
頭竅陰為經穴名(Tóuqiàoyīn GB11)[2]。出《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名竅陰;《聖濟總錄》名首竅陰;《針灸資生經》名頭竅陰。別名枕骨[3]。屬足少陽膽經[2]。頭竅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3]。頭即頭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頭部耳後,善治耳目諸病,故名頭竅陰[2]。頭竅陰穴主治頭部、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幹,口苦,頭項痛,耳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頭竅陰穴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喉炎,神經性耳鳴,甲狀腺腫,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等。
4.1 頭竅陰穴的別名枕骨(《針灸聚英》)。
4.2 出處《針灸甲乙經》: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
4.3 穴名解頭即頭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此穴在頭部耳後,善治耳目諸病,故名頭竅陰[2]。
竅,《說文》:“空也。”孔竅。陰,指五臟之陰。五臟屬陰,皆開竅於頭,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以穴能治五臟陰竅之病,如目疾,耳聾,舌強,鼻塞,咳逆,口中惡苦等。[4]
4.4 特異性頭竅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3]。
4.5 所屬部位後頭[5]
4.6 頭竅陰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頭竅陰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沖與完骨的中三分之壹與下三分之壹交點處[6]。
頭竅陰穴位於耳後顳骨乳突後上方,天沖穴與完骨穴間平行耳後發際弧形連線的下1/3與中1/3交點處[3]。
頭竅陰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從天沖到完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應)的上2/3與下1/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之[2]。
頭竅陰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肌肉)
頭竅陰穴在後頭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4.7 頭竅陰穴的取法頭竅陰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從天沖到完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應)的上2/3與下1/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之[2]。
正坐或側伏,在乳突後上方,當浮白穴與完骨穴的連線上取穴。
正坐俯伏或側臥位,在乳突的後上方,當浮白與完骨穴連線的中點取穴[7]。
4.8 頭竅陰穴穴位解剖頭竅陰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枕額肌(枕腹)。皮膚由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雙重分布。耳後肌屬皮肌,起於乳突的外面,止於耳廓軟骨的後面。該肌和枕額肌的枕腹由面神經的分支支配。(參看浮白穴)
4.8.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2]。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8]。
4.8.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分布;深層有耳後神經和耳後動脈分布[8]。
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吻合支及耳後動、靜脈分支[3]。
4.9 頭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頭竅陰穴具有平肝鎮痛,開竅聰耳的功效。
頭竅陰穴有清膽熱、通耳竅、利咽喉的作用[2]。
頭竅陰穴系膽、膀胱、三焦經之會穴,有通絡清熱之功,對頭部耳目口舌鼻諸竅之病,本穴均有調攝之功[4]。
4.10 頭竅陰穴主治病證頭竅陰穴主治頭部、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幹,口苦,頭項痛,耳痛,頸項強痛,現代又多用頭竅陰穴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喉炎,神經性耳鳴,甲狀腺腫,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等。
頭竅陰穴主治頭部、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幹、口苦等[2]。
頭竅陰穴主治頭項痛、耳痛、耳鳴、耳聾、喉痹等[3]。
頭竅陰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9]。
頭竅陰穴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頸項強痛[7]。
現代又多用頭竅陰穴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等[2]。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
2.五官科系統疾病:喉炎,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3.其它: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壹般沿皮刺0.3~0.5寸[2][3]。
平刺0.5~0.8寸[7][9],局部有脹重感[7]。
4.11.2 灸法可灸[2][7][9]。
艾條灸5~10分鐘[3]。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2 頭竅陰穴的配伍頭竅陰配聽宮、聽會、翳風,有開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頭竅陰配聽宮、聽會、翳風,治耳鳴、耳聾[7]。
頭竅陰配內關、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頭竅陰配內關、支溝、陽陵泉,治胸脅痛[7]。
頭竅陰配風池、俠溪、太沖,有平肝潛陽,清火熄風的作用,主治眩暈。
頭竅陰配風池、太沖、足臨泣、俠溪,治眩暈[7]。
4.13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頭痛引頸,竅陰主之。癰疽,竅陰主之。脈風成為厲,管疽發厲,竅陰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竅陰、強間,主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
《針灸大成》: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厲,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
《類經圖翼》:主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足煩熱,汗不出,咳逆,喉痹,舌強,脅痛,口苦。
5 足竅陰·竅陰足竅陰為經穴名(zúqiàoyīn GB44)。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井穴,五行屬金。足:足部;竅:孔竅;陰: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臟。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趾甲根。有疏肝氣、清膽火、熄風熱的作用。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等。壹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