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就讓人好奇了。九州在哪裏?他們的地名今天還存在嗎?這壹概念最早見於戰國末期的《尚書·龔宇》。據說古代部落首領大禹治理洪水時,封天下為九州,這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分別是“禹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涼州、永州、冀州、兗州。”這些州的範圍無法詳細確定,但覆蓋範圍北至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西域,東至東海。其實九州在當時也是壹個戰國時代的學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反映了他們對分裂政權下中國未來統壹的政治理想。
但當時的冀州,包括今天的陜西省、河北省等地,占地面積太大,所以據東漢著名儒生馬融寫道,“豫平水土定九州。順位於冀州北部,冀州分為州。燕齊遠,燕分幽州,齊分潁州。所以也是十二州。”“所以包括從冀州分裂出來的並州、幽州、潁州,有時候古人也喜歡自稱中原十三州。
隨著朝代的更替,各州的領土範圍也不時發生變化,但冀州卻始終被推到九州之首,這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谷亮傳·楊氏訓書》中說:“冀州為天下之州,既然唐瑜、夏寅皆在天下,那麽冀州就是天子的常住地。”《淮南子》也寫道:“冀州中土。”物質豐富,水利環境良好,成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如果妳熟悉古代小說的演義,相信很多人對這九郡並不陌生。他們中有多少人留在現在?事實上,六個州仍然是行政規劃單位,其中徐州,揚州和荊州是地級市,冀州,兗州和青州是縣級市。但是,與過去相比,它們的意義已經大不相同,另外三種狀態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制度是起源於元明清的行省。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國號的變化與歷代統治者喜歡改名有很大關系。尤其是篡位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比如王莽和武則天。
武則天曾將洛陽改為眾神之都,但王莽更離譜。北京改為“範陽”,無錫改為“心有”,富力改為順應。顧源改成了顧錦,似乎總想把地名換成另壹個反義詞,才能自得其樂。唐朝安史之亂後,唐高宗也對“安”字深惡痛絕,同安改為安徽桐城,保安改為廣東東莞。這些地名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因此與古籍中的“九州”概念相混淆。因此,九州的概念逐漸成為正式的行政單位和壹般的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