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字是從哪裏開始的?

漢字是從哪裏開始的?

漢字的起源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力極其低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采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作鬥爭。在鬥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壹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壹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於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結繩記事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采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註》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

契刻記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的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壹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壹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右圖是在甘肅省西寧縣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

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它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國壹直到宋朝以後,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精確地記下壹些事情來。

作為原始的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壹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壹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壹些簡單的概念,是壹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壹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

圖畫文字

圖畫文字

的圖片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采用壹些其它的、譬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壹只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壹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久而用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麽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壹步發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壹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