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宋時期宋仁宗濟寧及其周邊郡縣的歷史

北宋時期宋仁宗濟寧及其周邊郡縣的歷史

濟寧的行政區劃由12個縣市組成,即:市中、任城兩區;三個城市:兗州、曲阜、鄒城;七縣:金鄉、嘉祥、魚臺、巍山、泗水、汶上、梁山。濟寧歷史悠久,所以濟寧各縣(市區)名稱的由來差異很大。微山縣以“人”命名。微山縣以微山湖命名,微山湖以微山命名,微山以命名,以齊命名。他是殷的哥哥,完好無損地在微山(殷姬說夕陽微山湖在今山東梁山,今山西潞城),所以叫“巍子”。(子是個稱號)他現在是微山島的頂峰。梁山縣因“山”而得名。梁山縣得名於單良,本名梁山,後改名梁山。其改名原因有三:第壹,梁山屬於梁國領土,相傳為皇家狩獵場,曾在此狩獵,故改名為梁。第二,梁孝王的狩獵終於來了,中暑而死,葬在梁山的太陽下。於是改名“梁山”。相傳梁山北麓的松林和小涼峰的陽坡是梁孝王的墓地,舊石碑“帝子遺碑”是壽張八景之壹,明代黃河泛濫淤塞。第三,因避東漢武帝之叔劉良之名,改“梁”為“梁”。壽章縣,原名壽良,為避劉良而改名。魚臺縣因“地”而得名。在古代,魚臺縣曾經是東夷太昊部落聚居的地方。西周時縣域西南為極地國,東北為毛國。春秋是堂邑。戰國時期是廣場和城市。秦方和令狐縣。廢除北齊郡。開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復方、郡。魚臺之名始於唐代,因縣北有魯隱公魚臺而改魚臺,後隸屬關系發生變化。縣名沿用至今。金鄉縣因“川”而得名。金鄉縣是壹個仍有氏族和部落的地方。金鄉縣起源於西漢,因山而得名。漢武帝天漢四年(公元97年)立其子為昌義王,十壹年葬於高屏山。當初他在山北挖了個墓,得到了壹只白兔。他認為把他埋在山南不吉利,挖到了金子,就改名金香山。縣名壹直沿用至今。但至今沒有金鄉采金的歷史記載,故以“川”命名。泗水縣是古都馮靜恩,因泗水縣的五帝以“河”命名。夏商時期,北周以後的各個朝代都設有邊縣。縣名幾經變更,直至隋朝設泗水縣。它的名字來源於四合河,古稱泗水,是於之九大河流之壹。泗河發源於泗水縣泉林鎮東麓,因圖圖、石波、響水、紅石泉四源匯流而得名。汶上在汶上縣命名為“姬”,夏商時稱為“齊國”,周初命名為郡國。春秋稱中都,戰國稱平陸,漢代稱東平地,後齊稱樂平,隋稱平陸,唐天寶元年稱中都金貞年,元年稱溫陽。汶上作為壹個特殊的地名,始於金泰和八年(1二十年),因地處汶水濱水而得名。有人質疑汶上的名稱,說汶上位於汶水下遊。為什麽取名為汶上?溫商之名,無非是兩個方面。壹個是汶上位於汶水下遊。下壹個字是個不吉利的字,就算有,人家也不說。所以出現了溫商這個名字。兗州,因“子”字而得名,是魯西南重鎮,戰略地位重要。兗州之名由來已久,《爾雅·迪什》記載:“濟河稱兗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有九州之說。兗州是九州之壹,相傳因水原發源於河南濟源縣吳王而得名。“元”和“顏”是諧音,通用,顏的意思是忠厚。《辭源》中有“河間之氣專,真情誠,故謂之‘顏’”。意思是在吉水和黃河之間,條件特別好,人老實謹慎,所以叫兗州。曲阜因“興”而得名。曲阜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相傳是古帝邵武的都城,殷商時期燕國的都城,三千年前魯國的都城。如今,曲阜城重建於明代。“曲阜”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禮記》中。東漢應劭曾解釋說:“鹿城有壹丘之沙,長七八裏,故名曲阜。“‘伏’字意為‘土山大法’。現在曲阜東部有壹座土山叫“方山”,蜿蜒曲折,形成壹個龍形的土丘,這就是曲阜名字的由來。鄒城是以“國”命名的。鄒城古屬異邦,夏屬九州徐州,公元前1 0 2 7年屬莫言。周武公滅商周、建周,曹霞受命於此立國。作為魯的屬國,是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壹。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5),郭國君遷夷,復都於夷山陽。到了穆公時(公元前480年左右),“李”改為“李”。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實行郡縣制,設立“郡”。到了唐代,“李”成了“鄒”。關於鄒城市名稱的由來,在中國古籍文獻中,李多為鄒或李,古音相同,但李壹書對鄒並不通用。1992鄒縣更名為鄒城市。嘉祥因“空”而得名。嘉祥老家原屬巨野、任城兩縣。南宋十年(即金統壹七年,四川四十七年),在嘉祥縣分任城、巨野人民家園,屬濟州管轄。據《左傳》記載,十四年(即公元前480年),在西方的大冶(今巨野東北)獵殺了壹頭獨角獸。獨角獸是壹種和平的動物,這是壹個吉祥的預兆。因地處嘉祥縣,故名“嘉祥”,有“吉祥”之意,沿用至今。麒麟和傳說中的龍壹樣,是古人崇拜的吉祥物,但在今天的動物分類學中沒有動物。任城,因“姓”而得名,任城區歷史悠久,相傳是古代東夷部落的居住地,是中國最早的古國之壹。遠至三皇五帝,是唐昱家的故國,至今仍有家族生存的地方。那時還是壹個國家,而周開始成為壹個國家和壹個國家。秦統壹中國後,定名為任城縣、康福縣,西漢為任城縣、康福縣,隸屬東平國。東漢張皇帝分東平國,任邑國。三國魏任市縣。西晉恢復為城邦。北朝肖偉明帝龜元年(518),高平縣壹分為二,設任城縣。治所由中前村移至濟寧市任城路,由任城縣治,劃歸兗州。北齊天寶七年,康福縣被廢。隋唐五代任城縣的名稱不變,但隸屬關系不同。五代以後,952年,周二年,濟州設在巨野,城屬之。金海陵天德王二年(1150),濟州遷至仁城。元朝到元朝之間,濟州由巨野統治,作為壹個城市。集寧之名始於元十六年(1279)。雖然州、州、縣不時變更,但濟寧的名稱壹直沿用至今。明初為集寧府,後改為集寧府,廢為成縣。清雍正二年(1724),集寧升為直隸州,八年(1730)廢止,乾隆四十壹年(1776)恢復為直隸州。辛亥革命後(1911),廢除帝制,廢州設在集寧縣1913。這壹時期,濟寧除了設縣之外,還相繼設立道委等省政府機構,縣隸屬於它們。1958 165438+10月,濟寧縣並入濟寧市。1965年5月,恢復濟寧郡。1983 10,濟寧縣更名為濟寧市郊區。1994 65438+10月18,濟寧郊區更名為濟寧任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