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以上,貝張世的味覺、嗅覺和觸覺功能仍然很好,但聽覺和視覺功能從1999歲到96歲逐漸衰退。和人說話的時候,家裏人會用水彩筆給他寫大字,或者用手指寫在老人的手心。貝張世拿著放大鏡仔細看著每壹個字,偶爾遇到字數太多的問題會抗議:簡單寫!
貝張世壹生中從未生過重病,在他98歲之前也從未住過院。除了壹次正常的體檢,他不去醫院,也很少打針吃藥。
北張世在總結自己的長壽經驗時,認為主要得益於淡泊名利、寬厚待人、適當運動、註重營養四個方面。
從北中關村壹號的住處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是3000步的路程。這條路在北張世已經走了40年。如今,這位年過百歲的資深院士,已經不再奔波於兩地之間,但幾年前,他依然堅持每天在自己的房間、走廊、陽臺走3000步,模擬從家到實驗室的步數。我還編了壹套動作,按摩手、腳、頭,活動全身各個關節,每天練習兩次。貝·張世從小熱愛勞動,總是談論自力更生,以盡量減少他人的負擔。
在飲食上,他的原則是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少吃;不要挑食,葷素搭配,註意營養和熱量,吃飯時註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的搭配。除了壹日三餐,他基本不吃零食;除了水果,我不吃冷食,所有的食物都是熱的,所以我從來沒有任何腸胃問題。
當貝·張世在德國學習時,吸煙在學生中盛行,他也學會了吸煙。我已經吸煙60年了。到了80年代初,我說要戒煙,再也不抽了。他從不服用其他滋補品和營養品,而是堅持每天服用四片復合維生素B和六片維生素C。貝張世之所以堅持每天服用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是因為根據自己的細胞重建理論,維持細胞解體和細胞重建之間的平衡,是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維持和改善大腦功能的重要環節;細胞分解和細胞重建之間的平衡是由氧化和還原系統的平衡來維持的。食用壹定量的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可以維持氧化還原系統的平衡,從而對抗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維持和改善大腦功能,保持健康。
貝張世喜歡和年輕人相處。有壹群年輕人活躍在他的周圍,貝張世和他們在壹個課題上有很大的研究和合作交流。貝張世認為,老年人不僅應該與老朋友交往,還應該結交更多的“忘年交”。年輕人精力充沛,有進取心,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多和年輕人交朋友,可以使老年人萌發童心,調整心理,保持愉快的心情,消除孤獨、寂寞、煩躁、抑郁等不健康的情緒。這是壹個百歲老人和生物學家的“秘密”。第二故鄉是每壹個遊子心中美好感情的載體,是遊子心中珍藏的多彩童年記憶。北張世年輕時離開了家鄉,現在老了還說著帶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話。“北京坐了幾十年牢,他就是講不好。”。
少年時,貝張世曾在漢口和上海求學。那時候他每年寒暑假都回家。
貝張世經常向人們回憶過去,記得他去私立學校的時候,每天都要跳過鎮上的小青石橋,走過開滿油菜花的鄉村。綠樹上結滿了甜美的果實,私塾旁的百年槐樹是他童年的樂園。說起小時候的趣事,貝張世突然變得年輕起來,臉上帶著生動的笑容,還有壹種難以言表的濃濃鄉愁。
1903 10年6月10日,貝出生在浙江寧波鎮海縣,壹個世代以務農、捕魚為生的家庭。貝張世的祖父是壹個貧窮的漁夫。小時候,貝張世經常聽說鄉鎮的漁民出海打魚,翻船丟了命,這深深觸動了他。父親小時候當過學徒和店員,後來在漢口開了壹家小店。最後,他在德國商人甘泰洋行的“買辦室”做中國司庫,用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小時候,貝張世沈默寡言,但勤於思考。從小到大,不管發生什麽事,他總是問為什麽。
父親有時帶小貝·張世去上海出差。那些貝·張世從未見過的新景象常常促使他不停地提出問題,苦苦思索。他見過拖船和水手長搖槳的速度非常快,但河上的“江天汽船”讓北張世感到奇怪:沒有拖船和水手長搖槳,“江天汽船”怎麽能移動呢?機艙裏沒有燈油,燈怎麽點亮?貝張世感到迷惑不解。在上海,北張世看到了更多的怪事:人力車和農村的獨輪車不壹樣,前面拉人力車,後面推獨輪車;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上,商店櫥窗裏有壹個木制的、黃頭發的“外國模型”,可以自己轉彎。貝張世驚呆了。他不明白伍德黑德怎麽能自己轉彎。貝·張世還在她姑姑家看到了壹盞真正的電燈,通過上下拉動來開關。貝張世認為在鄉下有這個東西會方便得多。每次去上海,貝張世都感到大開眼界,心中充滿無限遐想,這種遐想不斷向他敞開好奇和探索的大門。
父親話不多,但平時喜歡看書,生活很規律。他經常警告貝張世把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免到處亂翻而浪費時間。在父親的影響下,貝張世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東西從來不亂放,櫃子裏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
由於家境貧寒,貝·張世8歲時進入家鄉的“進修學校”。為了擺脫“文盲”的痛苦,母親對他上學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特意租了壹套校服,包括壹頂紅色流蘇帽子、壹件天藍色緞子大衣和壹雙黑色緞子靴子,體面地送他上學。我母親曾經壹字壹句地對貝·張世說:“孩子,壹個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須接受教育。阿姆(母親)壹生飽受文盲之苦。妳壹定要給阿姆壹個好機會,好好學習,做壹個有出息的人。”開學第壹天,先拜了孔子,然後是開始寫字的劉老師,教“天、地、日月、山水、土木”,用墨水筆畫了紅筆。當時,貝張世非常高興。他每天看到的壹切都可以用文字記錄下來。太棒了!
兩年後,貝張世轉學到另壹個大鎮的寶山學校。四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中學。
1915、貝的父親改行後,到漢口開店,後將貝接至漢口,送至德國人開辦的德化中學學習。這所學校大多使用德語課本。除了語文、歷史、地理,其他課程都是德國老師開的。三年半後,貝張世完成了他的中學學業。
1922年3月,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貝張世赴德留學,踏上了探索生命的科學之旅。在回憶自己的人生道路時,貝張世對父母充滿了感激。他說:“我父母的教導讓我受益終生。我以父母勤儉、寬容、善良的精神為座右銘,決心克服壹切困難,為科學事業奮鬥終生。”三“天地萬物逆旅,時光飛逝,百代路人,人生如夢……”說起自己最初對生命科學的興趣,貝張世小時候讀過的李白《春宴桃李園序》印象深刻。李白在另壹篇文章中寫道:“混沌初開,幹坤始飲,氣淡。浮者為天,沈者為地。”它也對貝·張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覺得自己很有哲理,意識到宇宙是自然創造的,而不是上帝創造的。
在漢口德化中學讀書,使北得到了科學知識的啟蒙。那時候學校有很多本科學書,幾乎什麽都有,天文、物理、化學、礦物、植物、動物甚至人體。雖然都很淺薄,但是知識面很廣,很系統。貝·張世喜歡讀這些書,並學到了許多關於科學啟蒙的知識。
1918年秋天的壹天,15歲的貝·張世買了壹本德文原著,e·菲舍爾的《蛋白質體》,很感興趣。雖然壹知半解,但他最初明白蛋白質體對生命非常重要,這也讓他對生命相關的學科產生了興趣。誰能想到,這本描述蛋白質結構和組成的通俗而簡單的書像磁鐵壹樣吸引了貝張世的心。1919年春天,他違背父親的意願去了壹家外企工作,考上了上海同濟醫學院(同濟大學的前身)。入學後,她先在德國學習了半年德語,貝·張世升入同濟大學醫學院預科。
這期間,給貝張世印象最深、受益最大的是當時教解剖學的博克斯德先生。他在沒有手稿和講義的情況下授課。講課時,他用地圖和實物相互對照,講解細致生動,教學認真負責,使貝張世對形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2,貝張世留學德國。德國弗賴堡大學承認同濟醫學院的醫學預科可以馬上轉醫學專業,但貝張世卻改變了“路線”,在弗賴堡、慕尼黑、圖賓根三所大學學習自然科學,以動物學為主。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環抱的美麗土地上,貝張世整天與書籍和儀器為伍,以實驗室為家,刻苦鉆研。他不僅學習生物課程,還學習了物理、化學、地質、古生物等多門課程,並自學了壹些數學,尋找壹切機會參加實驗或野外實習。這些大學學習活動使貝張世受益匪淺。
1924開頭,圖賓根大學動物學系的導師給貝張世寫了壹篇題為《兩種寄生線蟲的細胞常數》的博士論文。經過深入思考,貝張世提出寄生線蟲不適合做實驗,因為無法培養,而且蟲子太大,細胞太多,不透明,很難做實驗。而在醋中生長的自由生活線蟲——醋蟲,可以在稀釋的醋中培養,體積小,透明,易於觀察,有利於實驗。導師同意他的觀點。就這樣,貝張世成功地進行了關於生命周期、各個發育階段的變化、細胞常數、再生等方面的實驗研究。在1927和1928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壹篇是他的博士論文《醋蟲的生命周期階段及其受實驗形態學的影響》。貝·張世的博士論文顯示了他非凡的才華,受到德國生物學權威人士的稱贊。權威生物學家哈姆斯(J.W.Harms)給貝·張世的導師發來賀信,祝賀他培養了壹位傑出的生物學人才,並在自己的論文中引用了貝·張世的壹大段論文。1928 3月1日,貝張世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三級跳”,加冕第壹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但貝張世畢竟是生物學初學者,有人稱他為“西爾弗博士”。1928-1929年,貝張世在圖賓根大學動物學系擔任助教,在著名實驗生物學家J W harms的指導下從事科學研究。
貝張世在德國呆了八年。在這八年中,他學習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術,掌握了學術思想,積累了研究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風格。他講究秩序,壹切都細致有序。他不輕易發表論文。工作完成了,論文初稿寫好了,他總是放在那裏,也不急著拿出來。他總是反復推敲,或者編造實驗。他的論文總是盡可能的短。
那時候還沒有* * *對焦,也沒有雙光子顯微鏡。在貝張世使用的Leitz光學顯微鏡,所有的生產者都是手繪的。他的論文中包含了80張這樣的細節圖,每壹張看完都非常逼真,令人驚嘆。
50年後,1978年3月,由於貝長期工作在科研第壹線,科研成果突出,圖賓根大學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金博士”)。又過了10年,1988年3月,圖賓根大學第三次授予貝·張世自然科學博士學位(“鉆石博士”)。貝·張世是世界上唯壹壹個受到圖賓根大學如此青睞的人。
壹開始,貝·張世嶄露頭角,就引起了德國學術界的註意。註重技術效益和激烈學術競爭的西方社會,自然會千方百計留住這位青年才俊。然而,物質的誘惑和導師的勸告並沒有動搖貝張世回國的決心。
1929年秋,貝張世離開圖賓根大學,回到貧窮落後的祖國。當時在國內找壹份合適的工作並不容易,但經過壹番周折,貝張世於4月在杭成立了浙大生物系,1930,8月被聘為浙大副教授兼系主任。從教後,貝·張世仍在科學領域堅持不懈地探索。
在80多年的科學探索生涯中,北張世取得了許多科學成就。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動物個體發育、細胞常數、再生、中間產物、性轉化、染色體結構、細胞重建、昆蟲內分泌腺、甲殼動物眼柄激素等。,其中對細胞重建的研究最為突出。
自留學德國以來,貝·張世就開始了實驗細胞學的研究。1932年春,北在杭州郊區壹個松木場的稻田溝中觀察到甲殼動物的間性。這壹現象是細胞繁殖新方法的發現,打破了細胞只能從母細胞分裂的傳統觀念。貝把這種現象稱為“細胞重建”,並於1934年在浙江大學生物系的壹次研討會上報告了研究成果,發表了題為《收獲蟲中間生殖細胞的重建》的論文,奠定了貝作為我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家的學術地位。在浙江大學的20年間,貝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培養了許多學生,促進了我國生物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貝張世不僅是壹位傑出的教育家,也是壹位傑出的科學研究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貝張世往返於北京和杭州之間,幫助建立中國科學院。從1950到1954+0,中國科學院成立學術秘書處,貝調任學術秘書處學術秘書。貝張世把他的實驗室搬到了北京。
在那段時間裏,貝張世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科學組織中。他是中國科學院成立的最初發起者之壹,也參與制定了新中國科學發展的許多重要規劃。生物物理學是20世紀中期以後逐漸形成的壹門新的邊緣學科。早在20世紀40年代,貝·張世就洞察到物理學與生物學相互滲透的大趨勢,確信生物學將從描述性科學轉向定量科學。20世紀50年代,他創造性地組織物理學家、化學家和數學家相互合作,將物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概念應用到生命科學的研究中,於是中國產生了生物物理學。
65438年至0958年,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下,北負責在北京實驗生物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任研究員兼所長,這標誌著生物物理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在中國正式確立,並為其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貝張世領導召開了第壹屆全國生物物理學學術會議,並在會上報告了《生物物理學中的若幹問題》,指出生物學與物理學的結合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結合將產生生物學領域的壹系列重要發現,就像生物學與化學的結合壹樣。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成立於1980。在學會成立大會上,北被壹致推選為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65438-0985,《生物物理學報》創刊,80歲高齡的貝任主編。
在國際航天事業起步之初,北張世就高瞻遠矚地建立了宇宙生物實驗室,並與有關部門合作,在1964年至1966年的兩年間發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成功回收了船上的生物樣品和實驗動物。
經過近壹個世紀的探索,我探索到了生命的本質,但這種深刻而立體的理解是我年輕時無法相比的。那時候我可能只對單薄獨立的生活感興趣。21世紀是生命科學全面深入發展的時代,人類追求長壽不再是夢想。
貝張世學識淵博,並有許多學術兼職。他努力完成自己分擔的所有社會工作。鑒於貝張世在科學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根據中國國家天文臺的申報,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正式批準了該小行星的名稱,國際永久編號為36015,由天文臺於19610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