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赤小豆湯簡介

赤小豆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奇正方》:赤小豆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2.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2.4 各家論述 2.5 摘錄 3 《嵩崖尊生》卷八。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赤小豆湯 3.1 摘錄 4 《醫方類聚》卷壹二八引《濟生》:赤小豆湯 4.1 處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4.5 摘錄 5 《聖濟總錄》卷八十:赤小豆湯 5.1 處方 5.2 功能主治 5.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5.4 摘錄 6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赤小豆湯 6.1 處方 6.2 功能主治 6.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6.4 摘錄 7 《名家方選》 7.1 組成 7.2 主治 7.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8 《嵩崖尊生》卷八。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 9 《得效》卷十四。為《三因》卷十七“商陸赤小豆湯”之異名 10 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五引《本草圖經》,名見《方劑辭典》 10.1 組成 10.2 主治 10.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11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11.1 組成 11.2 主治 11.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11.4 制備方法 12 《觀聚方要補》卷二 12.1 組成 12.2 主治 12.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12.4 加減 附: 1 古籍中的赤小豆湯 1 拼音

chì xiǎo dòu tāng

2 《奇正方》:赤小豆湯 2.1 處方

赤小豆5錢,商陸2錢,大黃6分,麻黃8分,連翹4分,木通6分,豬苓6分,反鼻3分,雞舌2分。

2.2 功能主治

諸毒內攻腫滿者。

2.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3合,先煮赤小豆,減1合,去滓,納諸藥,煮取1合服。

2.4 各家論述

赤小豆、商陸、木通皆利水之藥,佐之以麻黃,雞舌、反鼻者,強通竅之力也,其以大黃者,厚通利之勢也,此方之所發動運輸陷結之毒以奏神效也。不知者乃曰此方且發且利且瀉,壹劑三得之良劑者,妄也。蓋此證毒內攻而結水氣,水氣浸毒,毒 *** 氣,於是乎毒與水混合皆毒,豈有以此壹方除之於三途之理哉。

2.5 摘錄

《奇正方》

3 《嵩崖尊生》卷八。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赤小豆湯 3.1 摘錄

《嵩崖尊生》卷八。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

4 《醫方類聚》卷壹二八引《濟生》:赤小豆湯 4.1 處方

赤小豆(炒)半兩,當歸(去蘆,炒)半兩,商陸半兩,澤瀉半兩,連翹仁半兩,赤芍藥半兩,漢防己半兩,木豬苓(去皮)半兩,桑白皮(炙)半兩,澤漆半兩。

4.2 制法

上(口父)咀。

4.3 功能主治

年少血氣俱熱,遂生疥瘡,變為腫滿,或煩或渴,小便不利。

4.4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熱甚者,加犀角2錢半。

4.5 摘錄

《醫方類聚》卷壹二八引《濟生》

5 《聖濟總錄》卷八十:赤小豆湯 5.1 處方

赤小豆(微炒)1斤,桑白皮(炙,銼)1兩,澤漆莖葉(切,炒)3分。

5.2 功能主治

水腫遍身,小便澀,脹滿。

5.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上藥將2味綿裹,用水9升,與小豆3味煮令熟,去綿裹者藥,只留小豆,饑則食小豆,渴則飲汁,以利為度。

5.4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八十

6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赤小豆湯 6.1 處方

赤小豆半合,桑根白皮半兩,紫蘇莖葉1兩,檳榔半兩。

6.2 功能主治

傷寒後腳膝腫滿氣急,大便秘澀。

6.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上銼3味,如麻豆大,同小豆用水5盞,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2盞半,去滓,分2次食前溫服。

6.4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7 《名家方選》 7.1 組成

赤小豆1合,商陸3錢,木通7分5厘,桂枝7分5厘,茯苓1錢5分。

7.2 主治

毒氣內攻,水腫氣急。

7.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3合,煮取2合服。

8 《嵩崖尊生》卷八。為《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之異名 9 《得效》卷十四。為《三因》卷十七“商陸赤小豆湯”之異名 10 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五引《本草圖經》,名見《方劑辭典》 10.1 組成

赤小豆5合,大蒜1頭,生姜1分,商陸根1條。

10.2 主治

水氣腳氣。

10.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赤小豆、大蒜、生姜並碎破,商陸根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大蒜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

11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11.1 組成

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銼)2兩,紫蘇莖葉1握(銼,焙)。

11.2 主治

腳氣氣急,大小便澀,通身腫,兩腳氣脹,變成水者。

11.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先以豆1合,用水5盞,煮熟去豆取汁2盞半,入藥末4錢匕,生姜1分(拍碎),煎至1盞半,空心溫服,然後擇取豆任意食,日2次。

11.4 制備方法

上藥除小豆外為末。

12 《觀聚方要補》卷二 12.1 組成

赤小豆1錢,商陸1錢,連翹5分,腹蛇脯5分,桂枝5分。

12.2 主治

生瘡,用幹瘡藥太早,致遍身腫。

12.3 赤小豆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4 加減

便秘,加大黃。

古籍中的赤小豆湯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卷四]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全篇

其裏有熱,所以方中用麻黃湯而去桂枝之辛熱,更加赤小豆、姜、棗之甘辛,以祛散在表之寒濕,復加連軺、生...

《傷寒論綱目》:[卷五]發黃

氣血之分。小便不利而發黃者。病在氣分。麻黃連翹赤小豆癥也。小便自利而如狂。病在血分。抵當湯癥也。...

《普濟方》:[卷壹百四十二傷寒門]傷寒發黃(附論)

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杏仁(三十枚)赤小豆(壹升)生梓白皮(切二升)上咀。以潦水壹鬥。先...

《傷寒論輯義》:[卷四]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鑒〕傷寒身黃發熱者。設有無汗之表。宜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汗之可也。若有成實之裏。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

《醫宗金鑒》:[卷二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全篇]豬苓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