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說:“熙寧以來,王安石用事,始求邊功……沈起、劉彜聞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結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實造端,而(劉)彜繼之”。他認為造成熙寧戰爭的直接原因雖是沈起和劉彜言行不當,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越史略》也載王安石是得到交趾被占城大敗的情報(事實上並不存在)後派沈起和劉彜去擔任知桂州的。宋神宗還曾詔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內地列置州縣。”;在戰爭期間,王安石向宋神宗陳述越軍正留在中國,“其國乃空無人也,失此機會,誠可惜”,宋可乘虛而入,並曾建議可以憑藉“壹舉滅交趾”的聲威,來“以其氣臨夏國”。這些都表明宋朝對交趾確實存有野心。
但沈起和劉彜均是“妄言謀討交趾”,並無資料表明他們曾獲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權。他們作為地方官員的言行並不能代表宋朝中央。加之李朝進攻初,宋朝明顯戰備不足,連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當時並未付諸什麽行動,由此李朝“先發制人”的理論也靠不大住。對此越南歷史學家陳仲金及《大越史記全書》也予以承認,但現今越南的很多歷史書都以“先發制人”作為開戰的正當理由並頌揚李常傑。
“李常傑的積極自衛的進攻戰略,也體現了民族的這種精神和意誌。他對抗戰的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勛並且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李常傑是壹位民族英雄,是壹位把天才的戰略與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結合的傑出的軍事家。”
邕州屠殺
《越南歷史》等越南現代歷史書從未提到李軍在邕州制造的屠殺。但越南各種古籍和陳仲金均承認屠殺。編修《大越史記全書》的越南史官,對於蘇緘獲宋朝追謚“忠勇”,更發表了這樣的評論:“宋謚蘇緘以‘忠勇’,亦足以彰李常傑之‘忠勇’也。”亦即是說守城的蘇緘壹方及肆行屠殺的李常傑壹方,在越南史官眼中均是各為其主,屬於典型的“忠勇”為國表現,壹同值得褒揚。
富良江之戰
《越史略》對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其寫李軍最後取勝,與其他越南和中國古籍亦不同。至於如月江則從未出現於中國史籍。越南後黎朝名臣阮薦的《平吳大誥》也提到李軍的勝利,但只提到趙禼壹人。
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常乏 。故劉?貪功以取敗,而趙禼好大以促亡 。唆都既擒於鹹子關 ,烏馬又殪於白藤海 。
《越南歷史》等越南現代歷史書繼承《越史略》,聲稱李軍勝利。《越南民族歷史上的幾次戰略決戰》更稱整場戰爭是“抗宋戰爭”。
法國學者馬司培羅認為:“是役也,勝負誰屬,實難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