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教禮儀

道教禮儀

 道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的宗教,不管您是信徒還是旅遊時前去道觀,都可以了解壹下道教的禮儀,看看傳統的中國道教的獨特韻味,進入道觀,就要暫時放下世間的固習,習用道教的禮儀,包括稱呼、行禮等等,才能體現互相尊重與文明禮貌。以下是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道教禮儀,歡迎閱讀!

  壹、相互稱呼

 信徒稱呼道士,應稱師父或道長,問候語為:師父慈悲!師父您好!或者道長慈悲!道長您好!參加齋醮時或對德高年長的道士,應尊稱為法師,如:法師慈悲!法師您好!

 信徒問候道士時,應自稱弟子。自我介紹為:弟子姓某名某某。

 道士問候信徒,均稱居士,居士意為居家修道之士,是道門中人對信徒的尊稱,問候語為:某某居士您好!見到德高望重,或德才兼備的信徒,也可尊稱為先生,先生二字在道門中是對德才兼備者的尊稱,與世俗對普通男士的稱呼,意義不同。問候語為:某某先生您好!

 信徒之間,可以互稱道友,問候語為:道友慈悲!某某道友您好!

  二、見面行禮

 道教徒之間見面,行拱手禮和稽首禮,壹般不行世俗的握手禮和鞠躬禮,更不主張行西洋的擁抱禮。因此,見到道士,不要主動與道士握手,否則難免尷尬。

  拱手禮: 又稱抱拳禮,見面時,正對對方,雙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內,手心向下),舉到與眉眼平齊處,微微彎腰,同時口稱問候語。平輩之間壹般互相行拱手禮,長輩對晚輩答禮、平輩道長對信徒答禮,也壹般用拱手禮。

稽首禮: 又稱作揖禮,見面時,正對對方,雙手抱拳,舉到與眉眼平齊處,深深彎腰,雙手抱拳自然下垂到與腹部平齊處,再立正抱拳於眉眼平齊處,同時口稱問候語。晚輩對長輩、平輩信徒對道長,壹般行稽首禮。

 見面行拱手禮與稽首禮,即恭敬,又優雅,只要對方能見到,不論遠近,都可行禮,與社會上流行的握手禮與西方的擁抱禮相比,即方便,又衛生,還避免了男女肌膚接觸的麻煩,是中國傳統的文明禮儀,道教信徒有義務和責任進行推廣流行。

三、朝拜禮儀

齋戒: 信徒在拜神的前壹天晚上,應該要吃齋、吃素。

  沐浴: 道教講的沐浴,沐的是身上的汙垢,道教講人要清凈自己的心靈,也就是要洗心滌慮。

 在朝拜神仙的時候,要做到衣冠整齊,不能穿背心,褲衩,拖鞋,這樣是對神靈的壹種褻瀆。

 到廟裏朝拜,應該要了解壹些朝拜的規矩,進入殿堂壹般是靠門的右側走(因為道教宮觀建築格局壹般是坐北朝南居多,所以進入殿堂靠右側進也就是靠東邊進),或者是靠左側走,不能沖著中間走,不能當道走,走路的時候不宜高聲,在廟裏面不宜喧嘩,應該是誠心定氣的。

 如果是從右邊入殿,那就是邁右腳靠殿堂大門右側進入,也就是說從東邊進去,就從西邊出來,那麽從西邊出來邁的也是右腳,道教講進去從東邊進,出來的時候從西邊出,是順其自然,是根據太陽東升西落的自然規律,效法自然的具體體現。

 朝拜時常用香、花、燈、水、果五種祭品供奉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對於齋供中的五種供品,各有規定和禁忌。

  四、敬香禮儀

 道教燒香包括了供養、傳達、召魂、靜心這四種涵義。其中:

  供養指供養諸神。 ?願燒道(經、師)寶香,生生常供養。?(出於《三寶香》)香雲繚繞,騰空供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嶽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諸神。

  傳達指傳誠達信。 所謂?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裏來。壹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招魂指召亡返魂。 做幽事道場時,可通過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以此真香攝召請,當願亡者悉遙聞?。又謂:?壹柱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歸?。全真儀範中有?壹柱返魂香?而廣東〈散花科〉中更有:?三柱返魂香?之說:?壹柱返魂香,徑通三界路;?再柱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柱返魂香,飄渺通十殿。

 靜心指清靜身心。 重陽祖師有詞曰〈踏莎行;詠燒香〉,是這麽寫的:?身是香爐,心同香子,香煙壹柱分明是,依時焚透昆侖,緣空香泉裊祥瑞。?

焚香的具體做法 是,先選三柱香,不要斷香,點燃香,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頭相齊,躬身敬禮,然後用左手上香,這時,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壹寸寬。若在壹個神殿裏供奉有什麽尊神像的話,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兩者各上壹柱香,儀式相同。上香完畢,即行叩拜禮。至於拈香是最為隆重的,只有在諸神聖誕火供齋設醮時才行之。

五、敬禮神像儀式

 敬禮神像儀式,如:神像開光、神殿裝飾、獻神供品、敬香等,都屬於供養的範疇。因道教敬神儀禮是伴隨神像塑造就開始的,故我們先從神像塑造談起。

(壹)神像塑造

 神像有木雕、泥塑、夾苧脫空、石雕等多種。在雕塑神像時,要進行敬神儀禮。其儀式主要有二:(1)擇吉日良辰舉行開工儀式。首先上供、焚香、誦經禮拜。如是木雕,造像工匠要用斧子在木料上方輕砍三個或七下,以示三請或表示賦予其三魂七魄。(2)在神像雕塑(造)過程巾,還必須有?裝臟?儀式,其用意是使神靈能貫註到神像中,讓神像真正成為神靈依附的分靈身。如是木雕,在神像背後開壹方穴達到胸前,然後擇吉日良辰?裝臟?。?裝臟?的內容通常有:經典,它代表神靈和智慧;銅鏡,象征神明能洞照人世善惡;歷書、五谷,象征神明能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沈香、朱砂、雄黃,表示可以避邪;紅、黃、青、白、黑五色線,以應五行俱全;金銀珠寶,表示神明能佑人富貴吉祥;靈符、香灰,表示神通。

  (二)神像開光

 神像塑好後,擇吉日舉行?開光點眼?儀式。事先準備好朱砂、白芨、金雞(即雄雞)、鏡子、面巾、新毛筆等物。屆時上供、焚香、誦經、念咒(念《金光神咒》)、焚表、誦念聖誥,由高功將神像上的紅布取下,用新畫巾為神像揩面,然後用新毛筆蘸朱砂、白芨和金雞血的混合液點神像眼睛(也還順便點口、鼻、耳,表示開竅),與此同時,在殿外由壹道士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神像的眼睛中,以喻藉太陽的神光使神像能洞察人間。舉行?開光點眼下儀式,旨在誠心祈禱神的分靈降臨人間附之神像之上,使其成為具有通神啟靈的分靈身,因此,其儀禮時分隆重。道教有 ?套專行開光科儀。

(三)神殿裝飾

 神殿,亦稱神堂或殿堂。為了增加神的威嚴與肅穆眺氣氛,令人進入神殿後受感辣而頓生虔誠敬仰之心,還要在神殿內布置多種裝飾。主要有華蓋、幔帳、幡、幢、吊燈等。華蓋,原為天子寶座上所用以蓋覆頭頂的傘蓋裝飾,《古今註》:?華蓋黃帝所作也?。後世道教沿用,懸掛在神像頭頂上瑞,象征神的尊貴與威嚴。幔帳,懸掛於神像前,上面繡有白雲、仙鶴等圖案。幡,懸掛神象前之幔帳兩側。《太清玉冊》卷五:?道家所用之幡,以表示天地人之象?。在神像前,還要掛等,象征神光普照。

(四)獻神供品

 所供奉的神像就是神的分靈身,當時時予以供養。供,享獻也;養,以飲食供奉也。其供品,平日為香、花、燈、水、果,此為常設之供品。做道場時則在前面五供的基礎上,增設茶、食、寶、珠、衣五供,合為十供。供有壹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幾等。每五盤(或碗、或碟)供品為壹堂。現今道觀所獻供品壹般有茶(茶葉或茶水)果(水果或幹果)、飯食(米飯或米制品)面食(饅頭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幹菜)。神的供品,也要依禮擺設。其排列順序是從內到外:壹茶、二果、三飯、四菜、五饅頭。獻供時,先雙手高舉供品(與額相齊),躬身致禮,然後輕放供桌上。供獻訖,還要敬香、叩拜。

 (五)敬香

 敬神最常見最普遍的方式莫過於敬香。敬香,也稱獻香,世人多稱燒香。敬香旨在?以香達信?,即以人的誠心通過香煙達於神明,所謂?壹柱真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敬香有焚香、拈香兩種方式。

 焚香較為常見,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線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儀式。具體做法:

 (1)選三柱(支)香,不要斷香。

 (2)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壹寸寬(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還要默念《上香時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靜?。(若在壹個神殿裏供養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正位,次上右位,後兩者各上壹柱香,儀式相同。)

 (5)上香訖,即行叩拜禮。正所謂燒香拜神也。

 拈香最為隆重,只有在諸神聖誕或供齋設醮時,有主持(方丈、監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種,即檀香、沈香、雲香、紫降香和茄蘭香,是為?名貴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稱燒檀香。燒檀香比較講究。香要劈成壹分粗細,壹寸長短;須有專用香爐(稱檀香爐),還要另備壹些香面(通常以線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類)在檀香爐中間將香灰挖壹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壹層香灰。接著,點燃少許事先折成壹寸長短的線香,將燃著的那端插入香面內。拈香時用左手,三枚香分別先後三次投爐,上下植獻(先中、次左、後右)或東西臥獻均可。拈香時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借也)香傳。香焚玉爐,心寸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拈香訖,退回跪墊,行三禮九叩大禮。

六、道教誦經禮儀

 《道門通教必用集》稱"童子長成,教習音韻。單聲誦念,贊助行持。傳聞舛差,蹈襲蕪鄙,悉加厘正,俾就謹嚴",就是通過誦念經文,幫助"行持",修習道學的意思。

1、誦念方法。

 誦念方法同壹般詩文的朗讀不同。詩文朗讀壹般按文意抑揚頓挫,節奏變化,但誦念經文大多呆板平穩,與意無涉,其節奏往往由某種打擊樂器控制。誦念時,有個人單獨誦念的,也有多人集體誦念的,有誦念壹遍而止者,也有反復誦念多遍的。

2、經文的選擇。

 道教壹直重視《道德經》的誦念。《洞玄五稱經》稱:"太上玄壹真人曰:道德五千文,經文至微,宣道之意,正真之教,煥乎奇文,誦之千日,虛心註玄,白日升仙,上為西華真人,此高仙之宗也,亦能致慶於七祖。

 出家道士每日要上殿奉誦經文,這壹制度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開創全真道,建立叢林制度以後確立下來的。誦經對道士來講,又稱為?玄門功課?、?日誦功課?。 通常早、晚各壹次,每次約壹小時左右。早課時間大約在四點至五點之間。每日晚課通常在下午六點半左右。在家修持道教徒亦尊此例。

 道教徒初誦經文以《常清常靜經》《太上感應篇》為主,經文以講?心靜?靜心?入手,談到?觀?、?寂?等修養法的上乘學說。知禍福承負之旨。認為?真靜?、?真寂?就是所謂的?常清靜?,充分發揮了老莊修養法?清靜無為?的宗旨。經文字數不多,文淺意賅,適合道教徒每日功課念誦。 經,在南北朝時期經寇謙之、陸修靜改革,變直誦為音誦,增加了音韻和器樂伴奏,沿襲下來,平時道士的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木魚、提鐘、磬、鈴、鼓、鐺等。功課經用韻各地不同,全國大約有五種:北京韻、嶗山韻、東北韻、子孫韻、十方韻。較大的叢林宮觀壹般均以十方韻為通用主韻。

3、見經典如見聖真。

 凡翻閱經典之前,先沐手叩齒,平神靜氣,恭敬不二第壹。凡玄門經典,乃三界自然之真氣凝結而成,來之不易,故要用黃布、紅布層層包裹。所陳之處,必有鋪墊。開卷之前,雙手捧經,平舉齊眉,後揭開包裹,左手開經。翻閱頁碼,不得用手,壹般須制作經簽來翻頁。

 凡經書,不得塗改、書寫。或經書錯字,或口傳秘旨,或神靈諱字,或運氣存意,或種種用法,均是心記。心記不能又恐遺忘時,另備潔紙,把經文頁碼文字抄謄壹遍再添修改。熟記之後,焚化筆記。凡寫有經文的書卷紙張,均不得任意丟棄,應在僻靜無人的地點焚化。更忌心性放蕩,折損破壞經書。

 學習經典,壹般選擇幹凈、僻靜處,在黃紙上用繁體漢字毛筆書?學習經典,諸神回避?八字,貼於墻上。誦習經典,有度人度己之功,讀錯壹字,傷及十類萬靈,背負無窮罪孽,請私下學習熟悉,習練無錯,再公開諷演。若不慎讀錯,及時悔改。殿堂之內,不得喧嘩。誦經之時不得言語不潔。

4、讀經

 讀經時,應謙虛謹慎、誠惶誠恐、畢恭畢敬,不生壹絲懈怠。 經者,口口相傳,秘法均不在字面。習閱經典,先拜明師或請有緣老修行,進行教習?過經?。未?過?之經,不得修持。經不?過?,則無師承;無師承,則失其魂。若是居士讀經或跪經,須在前壹日起齋戒沐浴。女人經期不進殿堂。

 凡在道觀遇到道士或其他善人誦經,若能陪同跪誦,專誠用神,獲福無量,罪業蠲除。遇殿堂誦經,不得湊身觀望、翻拉經書等。凡有生靈讀經,必有丁甲護持。凡壹人誦經,附木精靈、路過蟻蟲、蜎飛禽畜,均沾利益;若遇有慧根者,聞經悟性,可以直接拔離六道。聖號持誦,亦有同功。

 居士若念經壹半身體遇急癥或其他緊急事項,可以三拜後,脫去經服,離開經壇;事畢後,返回搭衣,三拜後繼續誦經;若是重疾病,可以由道友同修代替,完成誦經,並代為叩首禮謝神靈。 或禮拜祖師,暫停修習,視自己情況而定。

七、道家五忌

(1)、不問壽 :特別講解?道不言壽?這壹禁忌。有人初進道觀,見到鶴發童顏的老道長,帶有敬意地問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壽多少?然而老道長卻避而不答,只是點頭微笑。修道之士,之所以忌諱人們詢問其年齡,這便是因為?道不言壽?的緣故。?在與他們交談中,切莫詢問其生辰和年齡,以免犯忌。

 修行的目的是求得解脫,超脫生死,認為生與死僅是生命在瞬間的轉換,小小的輪回。修道者不在乎年紀的大小,故忌問壽。出家之人因為看透種種繁雜之事對人產生的煩惱,令人智昏,故出家以求清靜,若再問俗家六親鎖事,重提煩惱,犯了出家人的忌諱。世俗之人壹見面就問:?妳多大年紀了?結婚了嗎?出家父母同意嗎?家裏還有什麽人?等,壹聽是老鄉就趕緊套近乎,稱兄道弟而道俗不分。切忌不可如此。

(2)、不問師 :道門有諱師不諱祖的規矩,所以不熟悉的輕易不要問道人的師父是誰,以示尊重。

(3)、不問修行 :問別人修行到什麽程度也是大忌,道人修到什麽境界只有自己最明白,人家謙虛說自己沒有修行,您就以為人家真的沒修行了?!

(4)、不問俗事 。與道觀裏的道長千萬不要談俗家之事,因為道觀是學習,培植福報的地方,在道觀任談俗家之事容易造口業,切忌。

(5)、不問籍貫 。出家之後,三官校籍,紫府留名。求大道之人,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所以不要問出家人是哪裏人。

  八、道士?四不吃?

 1.不食狗 因其?忠?

 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狗是人類至善至忠的朋友,為人類服務,忠心耿耿。所以道教禁食狗肉,因其?忠?。

2.不食烏魚 因其?孝?

 人們通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道教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壹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麽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遊入母嘴,給娘充饑,也不能讓娘餓死,精神可貴可佳,吃不得。古人壹般都不食烏魚,捉到即放之。道教不食烏魚,因其?孝?。

3.不食鴻雁 因其?節?

 鴻雁誌向高遠,矢誌不渝。皆為夫婦後,壹心壹意,即使壹方死亡,另壹方也貞守到最後,過?單身?生活。雌雁產卵之時,雄雁在壹旁守候,如遇天敵,奮身反抗。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淒涼,矢誌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道教不食鴻雁,因其?節?。

4.不食牛 因其?義?

 壹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勞了,不能吃。眾所周知,太上老君是騎著青牛出函谷關的,他被關令尹喜留下,才鑄就了《道德經》。道經說,牛羊食草,純善之物也。所以說道家不食牛羊肉,因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