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壹直是壹個陣容龐大的家族, 過去的兩三千年來,參加這個大家族的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丁在《百家姓》中名義排名為第46位。
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丁姓的始見,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紂之時。《姓氏考略》上所記載的:“太公金匱,武王伐紂,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當時就已經有以丁為姓的諸侯。不過,古籍中對於這位丁侯的來龍去脈,大多語焉不詳,所以到目前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歷史,卻壹直無從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詳實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萬姓統譜》、《通誌氏族略》等書的記載,他們是姜太公的後裔,發源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其家族淵源,還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農氏,是最為道地、最為光彩的黃炎子孫。三書都是這樣認為的:“齊太公生子 伋,伋謚為丁公,支孫以謚為姓”。這壹支丁氏,實際上也是後世丁氏之族的中堅份子。漢代以後,雖然陸續有三批人馬投入這個大家族的陣容,但千百年來的丁姓人,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這壹支,算起來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後裔。
到了三 國鼎立時期,位於江南的東吳,開始出現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孫權之孫的被改姓為丁。這壹段淵源,明載於《江表傳》,是這樣說的:“孫 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換言之,後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壹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正是傳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後,丁氏的陣容越來越是龐大,先後加入了兩支新的生力軍:壹支改自於氏,壹支則由來華定居的西域人所改。關於這兩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體的證據可為依憑的,包括《楓窗小牘》所記載的:“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壹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以及明載於《楊士奇東裏文集》的:“丁鶴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為姓。”
由此看來,現在遍布於世界每壹處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個系統的。第壹支是丁侯之後,第二支是齊丁公之後,第三支出自孫匡,第四支出於慶之後,第五支則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說是壹個集英聚銳的姓氏。
從丁氏組織龐大和復雜的情形,還可以提示世人這樣壹個觀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壹定就絕對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壹定就必然適宜彼此聯姻。這壹點,《中華姓府》指出:“禮,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異姓或不可婚,則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於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孫姓而言,孫改之丁,孫丁雖異,則不可婚。是結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鑄錯誤。”
如此說來,年輕男女在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時,還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免得無意之間鑄成錯誤,而貽患後代子孫呢!
丁氏自從在漢、晉之際大放異彩之後,這壹份光輝,就此千百年傳留了下來,歷史上的每壹個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輩出,而於清代登峰造極。
清 代的丁氏,出過傳名千古的國家棟梁之才,更出過功在傳統文化的了不起學者,丁寶楨、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無壹不是滿綴著晶瑩光華的名字。
丁汝 昌,在光緒年間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蘇巡撫的方面大臣,以所歷皆有名績而著稱,而且,曾經輔佐曾國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對於中國的現代化,獻力不少。
據《海州淮安衛世襲百戶丁氏譜略》雲,丁氏世居湖廣武昌府武昌縣,元末天下大亂,始祖諱興者以鐵槍歸明太祖,乙巳(1365年)十壹月隨康茂才都督巫子門殺退張士誠水軍,丙午(1366年)四月,接應烏羅港,應征淮、泗、亳州等處,十月,復調徐達丞相麾下隨破舊館,十壹月,克湖州,並吳江,攻打蘇州。次年丁未(1367年)九月,從取常州、無錫。十月,調太倉守禦。洪武元年(1368年),復從中右所校尉許旺,同年秋,隨靖海侯吳植出海運糧,撲倭。因屢從征有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九月,欽除淮安衛海州守禦所由長子貫世襲百戶。興之次子推,元末,自海州而徙瑯琊古郡,遂為吾瑯琊丁氏始遷祖。瑯琊,春秋戰國時,齊之主要城邑和港口,秦統壹全國後,置瑯琊郡,為天下三十六郡之壹,轄五十壹縣,即今之山 東省膠南、諸城、即墨、城陽、膠州、臨沂等地。宋元之際,兵荒相仍,戶口幾盡。明洪武中,徙民實之。始遷祖推遷來後,於齊長城峰臺以南,馬耳山之東,海上分水嶺以北,古郡瑯琊臺以西建村立業,號曰丁家大村,即今山 東省膠南市大村鎮是也。始遷祖推初以織箕自給,顧精神力絕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計緯之。季年,稱饒裕矣。好濟人之急,歲祲,罄資以賑。亦有天幸,未嘗乏絕。治家有則,冠婚喪祭皆之程吾宗,至今守之。相傳他精堪輿術,預蔔五世墓地。自元末至今,六百余年間,下自地方,上至中央,雖無顯官達貴,但也不乏梁棟之材。吾族人其性多豪俠,尚氣節,揮霍有智,善談說。既以漁鹽耕讀為業者亦不失先人勤謹敬業之本。此乃我不辱先祖,敢面來人者也。吾丁氏,華夏嫡系也。同五千年中華文明同步發展,與海內外炎黃子孫息息相關。這足以使吾丁氏後裔倍感自豪。然則,值此國運昌盛,百業待興之時,天降大任,舍我其誰,望我族人精誠團結,磨礪發憤,舉旗扛鼎,繼往開來,宏丁氏家風美德,揚華夏傳統文化,構祖國宏偉藍圖,建神州幸福樂園,永葆我族之皎皎......勉旃,丁氏!
湖北省應城市、京山縣、漢川市之丁氏
據應城的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先祖是姜太公.丁呂伋、丁讓、丁復、丁寬、丁蘭、丁密、丁鴻、丁固、丁耀是丁氏先祖。丁姓先祖先從山東遷徙到浙江蕭山金華居住。後遷往江西豫章,明洪武二年先公丁勝到湖北雲夢縣任知縣,次年其父丁弼理攜家遷居湖北應城義和,義和鎮現有丁氏族人愈萬;理公次子滕公也同期遷居湖北京山居住,主要在京山縣坪壩鎮。現兩支人丁興旺。20世紀70年代之前,漢川天門壹帶是大片湖區,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應城義和本立有丁氏祠堂,每逢祭祖時節,京山漢川丁氏族人便返回祭祖,香火鼎盛,可惜數百年的的存物竟與文革期間毀於壹旦,丁氏祠堂也被損毀殆盡。之後,湖區改造成田地,義和至京山壹帶交通十分不便,兩地聯系減少,族譜也很少續譜,筆者所知義和最後壹次續族譜乃是1987年。時過境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觀念發生變化,更多的追逐經濟利益,而很多傳統的東西逐漸被人們遺忘。義和丁氏筆者所知的最近的輩份是 學修德立 家正國昌 忠強育秀 ,筆者是正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