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九知府是什麽官?有多少個等級?

九知府是什麽官?有多少個等級?

在了解九知府之前,我們先了解壹下清代北京的構成。

清代北京分為宮城、皇城、內城、外城。

宮城。宮城是我們所知道的嗎?故宮?位於內城中南部,周長6英裏,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面積0.72平方公裏。宮城有八個門,南面是天安門門、端門、午門、左野門和右也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北面是神武門。同時,清代在宮城周圍修建了寬52米的護城河。雨荷?。

帝都。宮城外皇城周長18裏,南北長2.75公裏,東西寬2.5公裏,面積6.87平方公裏。皇城有六個城門,東安門,南大清門,北安門,西Xi安門。

內城內城在皇城之外,包括宮城和皇城,周長45英裏,東西長6.65公裏,南北寬5.35公裏,面積35.57平方公裏。內城有九個門,南有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東南有朝陽門,北有東直門,西南有阜成門,北有西直門,北有安定門,西有德勝門。

外城外城在內城南部,東西長7.95公裏,南北寬3.1公裏,面積24.49平方公裏。外城有七個城門,南面是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東面是廣渠門、東便門,西面是廣安門、西便門。

在清朝,宮城是清朝皇帝、太後和妃子的住所。皇城是王侯、郡王、貝勒、公主等皇族和爵羅的居所;內城主要是八旗的駐地。當然,也允許壹些漢族官員住在內城。外城是漢人和官員的居住地。到了清末,隨著外城越來越繁華,壹些旗號也遷到了這裏。

了解了清代北京的構成,再來說說九知府的職責。

九知府的全稱是什麽?提督,九門步軍五個營的指揮官?也被稱為?步兵司令?,始於順治年間,最初只管轄滿洲、蒙古的步兵營和漢軍八旗,為二等。康熙十三年(1674),為了加強北京內城的防禦,康熙把內城九務劃歸兵部,歸步軍都督管轄,所以步軍都督又叫?九個級長?。

自從?步兵司令?提督九門事務後,除正陽門外,其余八門均由八旗駐防。其中,黃旗駐安定門,黃旗駐德勝門,白旗駐東直門,白旗駐朝陽門,紅旗駐西直門,紅旗駐阜成門,藍旗駐崇文門,藍旗駐宣武門。

康熙三十年(1691),二月?步兵司令?的權力進壹步擴大了。自康熙十三年,九個內城的管轄權被康熙從兵部剝離後,北京的十七個內外城分別歸兩個不同的衙門管轄,即步兵指揮下的衙門和兵部監管下的衙門。內外部職責不同,不統壹。萬壹被盜,很難查處?原因是內外城分屬不同的衙門管理,不利於朝廷對內外城治安的管理。

就這樣,康熙三十年,康熙把外城三營,即中國三營、華南三營、華北三營劃歸中國三營管轄。此後,中國三營、華南三營、華北三營分別成立了壹個參加者和壹個遊擊隊,崇文門三營設在抽水廠(今建康裏),海澱三營(今海澱),六營設在宣武門外。此外,為了便於步兵總司令管理內外城的治安和防務工作,原來由總督、都察院、武城掌管的外交大臣事務也交由他管理。

至此,步兵總司令的職權不僅包括內城九門的守衛和出入管制,還包括外城的夜巡、救火、編檢嘉寶、禁酒、緝捕、越獄等。從此,步軍的印章也成了?九門步軍巡三營指揮官?。

乾隆四十六年(1781),為了讓步兵軍統帥更加全面地負責內外城的治安工作,決定?增加首都師和步軍巡邏左右營,將南、北、中合為五個營,按首都南、北、左、右設置四個營,以滿足定向?乾隆在南、北、中三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左、右兩營成為中、南、北、左、右五營,然後其封成為?提督,九門步軍五個營的指揮官?。

此後,巡邏的五營分布在外城和郊區(不同於步兵營由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組成,巡邏的五營由綠營士兵組成)。中國營駐紮在圓明園地區,管轄五個汛期(每個汛期有370至580名官兵),由二級中尉率領。圓明園是盛家的住所?所以中營是五營之首,地位遠高於其他四營;南營駐紮在外城和南郊,管轄六洪,由正品將軍率領,三品遊擊隊輔助;北營駐紮在北郊,左9營駐紮在東郊,右9營駐紮在西郊。這三個營都有四季的管轄權,都由有正確主義的將軍領導,有主義的遊擊隊輔助。

嘉慶四年(1799),進壹步提升了布軍總司令的職位,軍銜由壹品晉升。但是在地位提升的同時,權力卻被瓜分了不少。乾隆四十六年後,隸屬於布軍的三營擴編為五營,能指揮的士兵多達三萬人。這樣的部隊在北京絕對是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步兵總司令總是統轄內外城的壹切事務,從防守到抓捕。可以說,只要是在內外城發現的,九知府都有管理權。由此可想而知,步兵指揮官壹旦有異心,對皇帝絕對是壹個不小的威脅。

於是,為了分割步軍,指揮過度的權力,嘉慶取了?步兵的指揮官是九個重點警衛,負責北京營,總經理負責抓人。壹個人管,又不過分負責,又怕檢查難。妳應該設立另壹個助理經理來分擔妳的責任?為此增加了壹左壹右兩個連長,其中左連長控制南營和左營,右連長控制北營和右營,以此來劃分他們的軍力。然後,嘉慶還給了左右總兵?萬壹壹切公務,和步兵司令坐在壹起?的力量。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國聯軍撤出北京後,忍讓於地,警備事項全部交回步軍衙門,內設派出所指揮巡邏?這時,步軍統帥的權限進壹步擴大。但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以?內外城巡邏總部?這個編制的成立,原本屬於步軍統領的逮捕權被劃歸到了巡邏兵辦公廳。從那以後,壹直到清朝,布軍的指揮權限都沒有變。

綜上所述,清朝步軍的職權主要包括:

第壹,負責首都內外城的防禦。清朝時,裏外十六門的守衛和門禁都歸步軍指揮。當時內城九門和外城七門都有官兵駐守和巡查,十六門的鑰匙也由步軍和衙門管理。每天晚上關完城門後,鑰匙要交給步軍指揮衙門,天亮需要再次打開城門時才能收回。在此之前,不允許私自拿回去開城門。

當然,如果有大臣奉令出城,守十六門的官員需要提前查看大內頒發的楊雯組合。發現正確後,他們需要上報給步軍指揮官。步軍指揮官知道後,會把文胤組合交給這位官員。然後,在官員得到文胤組合後,他們需要將文胤組合與楊雯·何復組合合並。合並無誤後,本官可從步軍統帥衙門獲得打開此門的鑰匙。最後,然後,第二天,步兵總司令還必須向皇帝解釋細節,告訴他何時以及為什麽要打開城門。

第二,執行朝廷頒布的各種禁令。當時清廷如果下達北京內外城的禁令,負責執行的就是步軍。比如當時清廷頒布禁令,禁止在內城開放戲曲園,同時不允許旗手和官員進入戲曲園。這時,負責逮捕違規的旗手,檢查內城是否有戲苑的,是步軍統帥。

再比如,當時清廷還頒布了禁止官員出入妓院等場所的禁令。對官員等人,聽說還有那些邋遢的,不如演員的,誰願意臟?步步為營,軍引衙門嚴查嚴辦,當即審理,嚴懲,以禁終結俗?這時候步兵的指揮官就有責任命令士兵逮捕這些違法亂紀的官員。

此外,清代對官民非法使用房屋、汽車、服飾,囤積米石,內城放火,皇城傳教等都有各種禁令。對於違反這些禁令的官員和人民,步兵總司令也有責任下令嚴格執行。

第三,編纂和檢查嘉寶。所謂?嘉寶?它是壹種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始於秦朝。清朝建立後,清廷也在全國推行保甲制度。當然,嘉慶以前,京城並沒有對嘉寶進行過編纂和調查。但是,正是因為清朝的首都沒有推行嘉寶,才出現了嘉慶?京師內外,盜竊多,連皇城的小偷都拒捕傷人?而當犯人被捕後,他們的回答竟然是?其他省份的居民分散在嘉寶,檢查更嚴格,不像人口密集的城市,很容易隱藏?。

之後,再加上?漢唐宋明沒有發生的事?田麗教入侵紫禁城,嘉慶帝無奈之下,下令帝都實行保甲制度,並頒布詔書:史靜立即編查嘉寶,認為這是壹個彌補的好舉措?,之後呢?皇城、內外城、城外海關,要根據步兵、五城禦史、順天府所轄區域,酌情派出官員,編查嘉寶,清查各官邸、大小店鋪、寺廟的余額。。哪怕是在壹個偏僻空曠的地方?我們必須嚴格搜查軍官的力量,以防土匪藏匿?從那時起,軍隊的指揮官被賦予匯編和檢查嘉寶的責任。

第四,審理案件。步兵總司令有審案權,早在康熙時期就有了。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上書:審理八旗三營發現的壹切違法、違章、強奸犯、搶劫犯、逃跑小偷等案件。審判是輕罪,步軍帶領衙門自行終結。如果罪行不止這些,就記錄下來,送到刑部起草。如果步兵營和偵察兵營抓獲的俘虜是輕罪犯,步兵營指揮官可以自行結案,被判處壹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由刑罰部門審判。

乾隆七年(1742),乾隆發函:?八旗滿蒙漢軍犯強奸案,犯罪情節如下。步軍負責審理,以壹份旗幟鮮明的文案結束了自己。對死者犯下強奸罪,步軍會同三個法務部的滿庭官負責審理,打得壹清二楚。即如果八旗滿蒙漢軍違法亂紀,步兵總司令可以自行審判,如果是死刑案件,則需要與三法司的滿清官員壹起審判。

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進壹步規定:?五城和知府衙門審理此案,除了砸杖之類的小罪,還是照常自行終結。訴訟中指控的情節與涉嫌及相關罪名不符,工作人員無法完成的,壹律交刑部審理起草,不得自行引路。有案件應該送部裏,送不到部裏,審判官會交給部裏審議嗎?,即執行砸棍子等輕罪的犯人仍可自行決定,其余案件,甚至是涉嫌案件,則需提交刑部審理。此後,如果步軍統帥被衙門查獲犯罪,只要是砸杖之類的輕罪,步軍統帥都可以自行審判,而其余案件則必須交由刑部審判,或者與三法司的滿員壹起審判。

第五,送信號槍。順治十年(1653),為加強首都治安,加快首都動亂時周邊軍隊的集結速度,清廷在白塔山(今北海公園瓊花島)、內城九門設置五炮五號、五龍旗五燈籠。同時,清廷為了加強對這些大炮的管理,在內城九門的城樓上立了金匾,上書?奉命射擊?、?送火炮金牌?話,共存於大內。

之後,如果北京發生騷亂、敵情、火災等突發事件,官員可以憑金牌命令鳴槍。然後,官兵聽到炮聲後,就可以立即在不同的區集合,等待聖旨。乾隆八年(1743),內城白塔山、九門新堡及其管理系統劃歸布軍都督管轄。

綜上所述,可以說步兵總司令承擔的任務非常重要,關系到首都的安全和政局的穩定。比如雍正時期,如果雍正沒有買通九知府隆科多,恐怕也不會這麽順利的繼位。正因為他掌控的權限非常重要,所以步兵軍總司令出現的時候,絕對不可能也不會是壹個不親近皇帝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