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厥陰簡介

厥陰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脈名稱之壹·厥陰 5 陰陽學說·厥陰 6 經穴別名·厥陰 6.1 飛揚的別名 6.2 出處 6.3 穴名解 6.4 特異性 6.5 所屬部位 6.6 飛揚穴的定位 6.7 飛揚穴的取法 6.8 飛揚穴穴位解剖 6.8.1 層次解剖 6.8.2 穴區神經、血管 6.9 飛揚穴的功效與作用 6.10 飛揚穴主治病證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飛揚穴的配伍 6.13 文獻摘要 6.14 飛揚穴研究進展 6.14.1 對腎泌尿功能的影響 6.14.2 對血鈣代謝的影響 6.14.3 治療小兒脫肛 6.14.4 治療腰椎後關節紊亂癥 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厥陰 1 拼音

jué yīn

2 英文參考

jueyin meridia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厥陰:1.經脈名稱之壹;2.陰陽學說。[1]

4 經脈名稱之壹·厥陰

厥陰為經脈名稱之壹。見《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分手厥陰和足厥陰,與少陽經互為表裏。厥陰經是多血少氣的經脈,針刺治療時,只可出血,不可傷氣。[1]

5 陰陽學說·厥陰

厥陰為陰陽學說中指陰氣發展的最後階段,由太陰而少陰,終於厥陰,有“兩陰交盡”的含義。由於它是太陰、少陰兩陰之合,所以有“厥陰為合”的說法。[1]

6 經穴別名·厥陰

厥陰為經穴別名,即飛揚[2]。見《針灸穴名解》。

穴位 飛揚 漢語拼音 Feiyang 羅馬拼音 Feiyang 美國英譯名 Flying and Expanding 各

號 中國 BL58 日本 58 法

國 莫蘭特氏 V58 富耶氏 V58 德國 B58 英國 B58 美國 BI58

飛揚為經穴名(Fēiyáng BL58)[3]。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即飛陽[4]。別名厥陽[4]。屬足太陽膀胱經。飛揚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3][5]。飛即飛翔,揚通陽,為陰之對,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本經絡脈從此處飛離而絡入足少陰經,故名飛揚[3]。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鼻塞,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腳氣,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眩暈等。

6.1 飛揚的別名

厥陽(《針灸甲乙經》),飛陽(《醫學入門》),厥陰[2],厥揚[2]。

6.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

6.3 穴名解

飛即飛翔,揚通陽,為陰之對,外為陽,此穴在小腿外側,本經絡脈從此處飛離而絡入足少陰經,故名飛揚[3]。

飛,《說文》:“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從飛。”並有迅速之義。揚,有飛舉之義。《說文》:“揚,飛舉也。”飛和揚都有騰起之意,飛又有意外之意。飛揚,是飛舉揚起,斜行別出,脫離正軌之意。為步行不穩、經脈別出及魂夢顛倒之象。足太陽膀胱經之氣,自委陽而下,所過委中穴位,深如淵澗,合陽、承筋如由巔至麓,承山則山下之夾谷也。委中、承山俱為陰象,迨至本穴則由承山橫過腿外側,亦由陰分轉陽分也,突然躍起,狀若騰飛,猶出潛飛躍之勢,故名“飛揚”。飛揚為足太陽之絡穴,脈行至此脫離正軌,斜絡足少陰,溝通司人身矯捷的陰蹺與陽蹺,功可祛風健腰,助膝行走。楊上善曰:“此太陽絡,別走少陰經,迅疾如飛,故曰飛陽也。”[2]

6.4 特異性

飛揚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絡穴。

6.5 所屬部位

小腿部[6]

6.6 飛揚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飛揚穴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5]。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區,昆侖(BL60)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正坐或側臥取穴。[3]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4]。另說“外踝上九寸”(《針灸資生經》);“在昆侖上五寸五分”(《針灸集成》)?。

飛揚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飛揚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6.7 飛揚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當昆侖上7寸處取穴。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外側,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直上七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承山斜下外開約1寸處取穴[4]。

飛揚穴位於小腿後區,昆侖(BL60)直上7寸,腓腸肌外下緣與跟腱移行處,正坐或側臥取穴[3]。

俯臥位,承山斜向外下1寸,直對昆侖處取穴[7]。

6.8 飛揚穴穴位解剖

飛揚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脛骨後肌。分布著腓腸外側皮神經。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小隱靜脈起自足背靜脈網的外側部,經外踝後下方,至小腿後面中線上行,與腓腸神經伴行。

6.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3]。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8]。

6.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支和小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脛神經和腓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4]。

6.9 飛揚穴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安神,舒筋活絡。

飛揚穴有清頭風、寧神誌、疏筋絡的作用[3]。

飛揚穴系膀胱經絡穴,別走腎經,有舒筋活絡之功、寧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癥,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氣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癲狂恍惚,魂魄揚飛[2]。《黃帝內經素問·刺腰痛論》:“飛揚之脈,令人腰痛…”

6.10 飛揚穴主治病證

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鼻塞,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腳氣,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痔瘡,眩暈等。

飛揚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鼻衄、頸項強、腰腿痛、膝脛無力、月嵩腸酸痛、足痿、歷節痛風、足趾不得屈伸、寒瘧、血痔、癲狂等[3]。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癲狂[8]。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痔疾[7]。

飛揚穴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頸項痛,腰膝疫痛,癲癇,痔疾,腳氣等[4]。

現代多用飛揚穴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癲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3]。

風濕性關節炎,痔瘡,膀胱炎,癲癇,眩暈等。

6.11 刺灸法 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