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是古代嘉禮的壹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表示男女青年至壹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壹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成人舉行壹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五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蔔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壹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壹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壹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妳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妳少年兒童的誌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妳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壹。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壹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裏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笄禮也是古代嘉禮的壹種。為漢族女子的成年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壹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壹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受笄即在行笄禮時改變幼年的發式,將頭發綰成壹個髻,然後用壹塊黑布將發髻包住,隨即以簪插定發髻。主行笄禮者為女性家長,由約請的女賓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結婚。貴族女子受笄後,壹般要在公宮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作為媳婦必須具備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禮貌與女紅勞作等技巧本頌。後世改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辭,教之以禮,稱為“教茶”。女子年十五歲,則稱為“及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