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與春分壹樣,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此時晝夜等長,從這之後,北半球的夜將越來越長。
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為秋季的結束,秋分正好是這九十天中的壹半。
自2018年起,“秋分”又有了新的 歷史 意義——-中國農民豐收節。旨在頌揚農民群眾的勤苦勞作,傳遞豐收帶來的幸福感。
秋分這天既是“秋收冬藏”的起點,又是“春耕夏種”的終點,正如我國華北地區的壹句農諺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這個節日代表了對“二十四節氣”的重視與傳承,更代表了中國人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
壹候雷始收聲
二候蟄蟲坯戶
三候水始涸
保養肺氣
秋分以後,氣溫驟降,雨水開始頻繁,寒氣襲人。如果人體抵抗力差,稍不留心就會引起口幹舌燥、幹咳,甚至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此時壹定要多註意保養肺氣,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尤其是老人、小孩及體質較弱的人,更要註意保暖。
飲食方面少吃生冷食物,多喝水,多吃蓮藕、葡萄、銀耳、梨等能生津潤燥的食物。
養護胃部
中秋之後,秋風漸緊,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溫與涼的變化,也容易導致胃病的多發。
腸胃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動,不註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腸胃疾病。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更要註意胃部的保暖。
謹防“心衰”
秋分時節,落葉紛飛,各種蕭條的景象容易令人憂愁、敏感多疑,久而久之對人的身心 健康 非常不利,甚至出現頭暈、心慌等所謂“心衰”的癥狀。
所以要調整好心態,謹防“心衰”。
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心態要平和,不要過於敏感;遇到壓力和痛苦,要多和朋友親人交流,閑暇時間多去鍛煉身體,不僅有利於身體 健康 ,還是使心胸開闊。
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能提醒肌體開始收斂陽氣,對於冬之收藏陽氣有利,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經得起凍。
三個部位凍不得
⊙ 腰部不能凍,腰部著涼容易導致寒邪侵犯腰腹部,導致腰腹部的疼痛;
⊙ 腹部不能凍,腹部屬陰,脾為至陰,最不能受涼,受涼則會引起腹痛腹瀉,日久脾胃受損;
⊙ 後背部不能凍,後背受涼最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發熱。
四種人群不宜秋凍
① 體質虛寒者最好不要秋凍;
② 像體質較弱的兒童、容易感冒哮喘、體質偏寒的孩子都不適合“秋凍”;
③ 患病期間也不要秋凍;
④ 天氣忽冷忽熱的時候不宜秋凍。
秋分吃的秋菜其實是壹種野莧菜,在嶺南地域,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
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句順口溜:“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 健康 。”祈求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現代營養學也表明,食用秋菜可以增強抗病能力,無論是炒著吃、涼拌吃還是做大餡包子,味道都極好。
烏龍茶
不寒不熱、溫性適中,有潤膚、潤喉、生津、清除體內積熱之效,讓人體機能更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
花茶
菊花茶護眼明目,清甜舒爽;茉莉花茶舒心養神,解秋燥。用花茶開啟秋分好心情。
老茶
三五年的老白茶,少了寒涼,進而平和;老熟普暖腹安神,調節腸胃。此時茶飲也應遵循“養收”之道。
秋分,
分開了初秋的悶躁與末秋的寒涼,
卻讓兩種溫度在同壹天相遇,
過渡,也留下了兩種美。
願生活恰如其“分”。
既帶著昨日的不甘,
又不失明日的期許;
既幻想著永恒的安穩,
又有迎接風雲不測的勇氣。
不爭,卻守住壹方寧靜;
不守,卻爭得壹絲樂趣。
柴米油鹽的麻煩,
世俗沈浮的刁難,
分得清好壞,握得緊原則,
活出自己的姿態。
秋分節氣亦是在告訴人們:
願生活更美,要懂“以分***合”。
中醫三人行所發圖文僅作公益性分享,意在分享積極 健康 的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涉及治療需要,請聯系中醫師診治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