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的意思是1.皮膚因風吹受凍而裂開。 2.國畫的技法,畫山石時,勾出輪廓後為顯示山石樹木的紋理和陰陽面,再用淡幹墨用側筆鋒畫。 3.〈口〉皮膚上積存的泥垢和脫落的表皮。
拼音:[cūn]
五筆:cwtc
部首:皮
筆畫:12
“皴”,最初見於說文,從皮,表示與皮膚有關;從麥,表行走,表示人長時間在外行走皮膚易受凍開裂。本義是皮膚受凍坼裂。後逐漸由說文、最後演變成楷書體簡化版的“皴”。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七倫切,音逡。說文皮細起也。玉篇_也。梁書·武帝紀執筆觸寒,手為皴裂。
又繪法。湯_書鑒曹弗興善畫,作人物衣紋皴縐。
又董元畫山石,作麻皮皴。
又字義總略楊樸詩:數個湖皴徹骨乾。陸放翁筆記謂:不知皴為何物。湖_詩狼跋其胡之胡,獸項下縣肉也。胡皴乃牛項下垂皮,言其味薄也。
又蘇軾·龍眼詩獨使皴皮生,弄色映_俎。註皴皮,指荔枝。
說文解字
皮細起也。從皮_聲。七倫切文二新附
相關組詞
皴裂、皴法、凍皴、皴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