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研究《詩經》的人分為兩派,壹派把詩當成“經”,則另壹派把詩當成什麽?()

研究《詩經》的人分為兩派,壹派把詩當成“經”,則另壹派把詩當成什麽?()

研究《詩經》的人分為兩派,壹派把詩當成“經”,則另壹派把詩當成“詩”。

讀經壹般可從漢註唐疏入手,所以最好還是要看壹下《詩經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比較不錯,但是中華書局(不太確定,也可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毛詩傳箋通釋》並沒有附上《詩經》原文,而全部都是解釋性的文字。另外王先謙的三家詩考訂是很有成就的。

如果妳要研究《詩經》音韻問題,可能不太適合看宋人的註本,因為宋人對於葉韻有些濫用。 關於研究《詩經》音韻的問題不知道章太炎黃侃有沒有好的資料可以參考,可以去國學論壇或者北大中文論壇詢問。

以下是我從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壹書中摘錄整理的有關解釋經文的幾種體例,妳可以稍微了解下。 註、傳、說、訓、微、故、解、箋、章句:自漢儒始,是時,學貴專門,不相通假,故釋經文不出壹家之言。

集解、集註、集釋、集說:自魏晉始,薈萃眾說,以成壹書。何晏《論語集解敘》雲:“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

擴展內容:

秦漢以前,還沒有研究《詩經》的專書,只有孔子的詩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漢代和宋代是研究《詩經》等儒家經典的兩個重要時期,被後人稱為“漢學”和“宋學”。

“漢學”註重訓詁,其於文字及名物制度的疏解,對後人探討詩義有很大幫助;但漢人常以禮教說詩,又恪守家法,強附史事,穿鑿附會之處很多。

“宋學”註重義理,對漢、唐舊說特別是《詩序》的穿鑿附會,提出懷疑、否定,缺點是多憑空臆斷,而且封建禮教觀念仍然很強。

清代乾嘉以來,“漢學”復興,出現了多部疏解《毛詩》的專著。清代學者憑著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的深厚功力,在解釋《詩經》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同時,由於輯佚之風的興起,對“三家詩”的收集整理也取得較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