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幾位皇帝做到了中興?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幾位皇帝做到了中興?

中國古代王朝大治局面人所***知,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明章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宣王中興、少康中興、昭宣中興、光武中興、元和中興(唐憲宗)、弘治中興(同時,在古代也出現過明孝宗)、同治中興等中興局面。

1、宣王中興

周宣王即位後,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壹時復興。“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詩經·大雅·烝民》

宣王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為大夫,攻西戎,被殺。宣王又命其子秦莊公兄弟五人伐戎,得勝。五年,宣王還曾與尹吉甫壹起伐獫狁(即西戎)於鼓衙(今陜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獫狁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師直攻至太原(今甘肅鎮原壹帶),迫使獫狁向西北退走。

對於侵犯江漢地區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師皇父、大司馬程伯休父等率軍討伐,沿淮水東行,使當地大小方國中最強大的徐國服從,向周朝見。十八年,南仲派駒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國都迎接王命,並進獻貢物。這壹時期,宣王還曾命方叔率師征伐荊蠻(即楚國)。

為了鞏固對南土的的統治,宣王將其舅申伯徙封於謝(今河南南陽)。宣王二十二年,還繼續西周早年分封,封其弟友於鄭(今陜西華縣東)。

不過,宣王中興,為時短暫。宣王晚年,國勢又走下坡路了。宣王連年對外征戰,非但沒有解決奴隸於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反而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雖然使西周的疆域擴大不少,但是從壹定程度上加速了西周的滅亡 。

2、昭宣中興 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 (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9年),西漢處於穩定發展階段。漢昭帝8歲即位,霍光輔政,繼續實行武帝後期以來的政策,多次下詔賑貸農民,減免田租、口賦等稅收,減輕農民的力役負擔。宣帝即位後,更著力整頓吏治,推行招撫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使社會生產重新得到壹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政治又出現新局面,史稱“昭宣中興”。

3、元和中興 中國唐代憲宗時出現的安定繁榮的局面。

唐代自中期以來,中央宦官專權,地方藩鎮割據,政治局面混亂。永貞元年(805),宦官俱文珍迫順宗禪位,擁李純即位 。李純是唐朝後期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後以李絳、裴度為相,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先後平定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劉辟、鎮海節度使李锜叛亂,招降河北強藩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並集中全力消滅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為此,很多藩鎮相繼歸命,後又平定了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憲宗雖然平定部分藩鎮的叛亂,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造成割據的根源。憲宗寵信宦官吐突承璀,元和十五年(820)因皇位繼承問題,被宦官毒死。元和中興只是唐中期政治上的壹度振作。憲宗死後,各藩鎮重又變亂或不稟朝命,且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唐憲宗元和年間,政府財政情況有所好轉,同時吐蕃勢衰,各地藩鎮在長時間的戰亂中實力也有所削弱,借助這大好形勢,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鎮”,陷於強藩多年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又歸中央政府管轄,唐王朝復歸於統壹,史稱“元和中興”。

4、弘治中興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於八月去世。太子朱佑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事實上,憲宗留給兒子孝宗的,不僅是壹個紊亂的朝政,而且是壹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對於這些情況,孝宗在宮中為太子時已經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員的人事安排上,待到這些問題基本解決之後,他便開始註重於對內憂外患的治理。

由於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術、房中術進獻皇帝得到寵幸,然後與太監梁芳狼狽為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是當時朝廷中的第壹大害。孝宗即位之後立即逮捕了兩人,使文武百官彈冠相慶。接著,孝宗皇帝開始整頓吏制,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須拍馬發跡的官員壹律撤換,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罷免了以外戚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同時,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象王恕、懷恩、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於直言被貶的官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賢臣。為於謙建旌功祠,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壹新,時稱朝序清寧。

在萬安的被逐罷之前,人們並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壹個出生於冷宮的壹個身份卑賤的宮人之子,後來雖得到憲宗承認,但壹直受嫉於萬貴妃,甚至到成化末年,還有廢立之危。因此,當這個十七歲的青年登極為帝的時候,除去得到壹些正直大臣們的擁護之外,恐怕多少還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實在太坎坷了。但是人們很快就不得不對這位年輕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賢的弘治初政,給成化後期混亂的朝廷打了壹針興奮劑,使明朝有了中興的希望。

而這位皇帝又出奇地寬和善良,即使對當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也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溢議罪。這壹切都出於壹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後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孝宗在內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5萬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由於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壹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卻勤於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皇帝辦理政務。同時,他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咨詢治國知道。孝宗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與內閣***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終於得到了回報,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5、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是指清中葉後,同治在位期間(1862-1874年)為維護滿清統治的壹個慣性恢復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合作,及太平天國崩潰(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壹個平靜時期,下開洋務運動。

亦有人把清時鹹豐至同治時期定為鹹同中興,作為壹個慣性恢復的階段,但現時普遍都認為恢復時期主要在同治統治年間。

措施

自然修補內部的政治秩序。基於封建統治者利益,部分儒生與農民在官僚帶領下,收編武裝力量,試圖剿滅太平天國。

對內亂後的經濟調整。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作及發放糧種,安撫人民的反抗情緒。

大興科舉,增加考試取錄名額以籠絡人才,防止類似太平天國的出現,籠絡更多人才維護清廷統治,客觀上造成近代中國人思想進壹步腐化。

辦洋務,主要在外交方面,與外國列強謀求***同合作。

影響

中興的主持大臣主要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胡林翼。他們在鎮壓反抗人民和平定社會動亂方面發揮了很大效果,同時亦成為了之後洋務運動的重要官員。

錢穆《國史大綱》有提:

"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記,詳論洋務,謂:“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等具為下手工夫”雲雲。"

壹種觀點認為,所謂的“同治中興”是某些歷史學家歪曲歷史、刻意美化清朝的做法。眾所周知,自鴉片戰爭以後,無能的清朝政府就在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戰爭中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各族人民也不堪清朝統治者的殘酷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爆發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同治年間的實際掌權者是慈禧,這個慈禧老妖婆的統治時期居然也是什麽“中興”,那豈不是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統治時期是“洪憲之治”?在同治年間,清朝統治者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緩和是有原因的。就帝國主義國家來說,他們看到中國爆發了為民族獨立而戰的太平天國起義,發覺到壹個強勢的漢人政權必然會損害它們的殖民利益,因此扶植清朝政府來壓迫中國人民才是明智之策。就清朝統治階層來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壹夥倉皇逃竄,滿清統治者認識到帝國主義國家不好對付,還是服從合作比較好,反正非己所有、棄如敝屣。於是新老殖民者就勾結起來***同壓迫中國人民,慈禧還提出了那個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兩個殖民者的最初合作就是壹起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在隨後的中法戰爭中,清軍雖然戰勝,卻仍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就是慈禧的統治政策。所以“同治中興”是中國殖民地化加深的壹個時期,而不是什麽所謂的“中興”。

另壹種觀點認為,“同治中興”是促進中國近代歷史進步的壹個階段,主要體現在洋務運動上,當時大興洋務,先提出“自強”以後標榜“求富”創辦了壹系列近代企業,包括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開平煤礦等等,這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洋務運動過後的“實業救國”思潮不能說與這段時期沒有關系。同時洋務運動種的近代企業雖然管理不屬於規範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但是也從某些方面刺激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出現。具體可以參看洋務運動的詞條。

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認為當時的外國人(外國殖民者)對中國興起的這股潮流感到吃驚、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的大小官員全部行動起來了”。

但同治中興並沒有造成什麽好的後果,封建制度的腐朽,統治者的愚昧最終毀掉了這場“自強”的迷夢。

對於這段歷史的研究,大家可參考美國漢學家芮瑪麗(Mary C. Wright)的經典之作《同治中興》。

6、少康中興 我不同意LZ的夏朝少康帝復國是推倒重來的看法,畢竟少康是仲康的孫子,相的兒子,歷經磨難復國,仍然沿襲了夏朝的政治體制,史籍記載為夏朝的第六代王,我們應該以正史記載為準。當然這壹問題仍然可以爭議,存疑,因此我把它列到最後。

少康中興乃中國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據史籍記載,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太康終日不理政事,宴飲遊樂,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後羿(音yì)乘機把太康趕下臺。不久,後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音zhuō茁)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後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音lún)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壹成(方圓10裏),有眾壹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余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臺,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臺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東方壹個諸侯國有窮氏(今山東西部)後羿所伐,後羿取代了夏之政權。後來後羿的寵臣寒浞發動政變,血洗後羿壹族。而太康抑郁而終,弟仲康繼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對太康壹家窮追不舍。於是仲康逃難時死,兒子相也被殺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國(山東濟南)諸侯的女兒後緡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當上牧正,負責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過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澆派人殺少康。

後來少康避難,逃往有虞國(今河南省有虞縣),擔任有虞氏庖正(掌廚),國王虞思把女兒「二桃」嫁給了少康,並積極厚植勢力,有田壹成(方十裏),有眾壹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國諸侯伯思相助。壹日少康發起義師,聯絡夏朝遺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澆的軍情,伯靡揮軍直攻有穹國都穹石,寒浞自殺未遂,被人民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壹片壹片割下,淩遲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澆,季杼則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奡被設鼎烹殺。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權。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至於東漢光武中興,我也同意LZ的意見,畢竟是推倒重來的,屬於統壹政權的重建,與少康中興還是有區別的。

以上這些中興之主銳意改革,積極進取,興利除弊,既繼承了祖先制度的精華,又不斷地發揚光大。創新政z體制和經濟體制,保障社會的安定和諧。大力發展經濟,增收節支,開拓財源,提高王朝的綜合國力,為社會政z的穩定提供物質保障。加強對少數民族和少s民族政權的友好往來,屯田備邊,提高國防防禦能力,為國內政z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安定的外部環境。解決了王朝面臨的內憂外患,振興了王朝的政治,恢復了大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