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時候,室外溫度太高,人們總是希望能夠涼快壹些,畢竟太熱了容易中暑,現代有冰箱空調,夏天也能有冰塊降溫,但是古代的夏天怎麽辦?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冰鑒”,但那只是貴族才能使用的起的,尋常人又會怎麽辦?古代會把冬天的冰塊存起來,那古代的冰窖又是什麽樣的,竟然能夠將冬天的冰塊壹直存到夏天使用?
古代冰窖。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壹種用來儲存食物的“冰鑒”。這種“冰鑒”其實是壹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明朝時,北京城的皇公貴族已把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壹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制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周。箱兩側有銅環,銅環的用途就是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那時的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在功能設計上也十分精巧科學。冰箱箱內掛錫,箱底有小孔。兩塊蓋板其中壹塊固定在箱口上,另壹塊是活板。每當暑熱來臨,可將活板取下,箱內放冰塊並將時新瓜果或飲料鎮於冰上,隨時取用。味道幹爽清涼,用後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暑氣頓消。由於錫的保護,冰水不致侵蝕木質的箱體,反而能從底部的小孔中滲出
在民國以前,采冰儲冰是皇室貴族特權,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這些冰窖就是官辦冰窖,簡稱官窖,它們多是磚石建造的內部為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為直接為皇宮服務的禦用冰窖和為王府官衙服務的吏用冰窖兩種。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北京城內***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內、德勝門外、景山西門、正陽門外四處。民辦冰窖的出現則是在民國時期,它們幾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後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殘存三處:故宮內冰窖數目不詳,雪池胡同內兩座,恭儉胡同內壹座,皆為官窖,民辦冰窖則早已無跡可尋。
古代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