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哪個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哪個

水生食材馬蹄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地下莖的部位形似馬蹄。

壹、馬蹄

馬蹄原名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 f.) ,是莎草科荸薺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60厘米;稈叢生,圓柱狀;花小穗圓柱形,具多花;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荸薺主要分為野生類型和栽培類型2個大的類型,壹般野生類型荸薺葉狀莖較細、較矮,球莖較小;栽培類型荸薺葉狀莖較粗、較高,球莖較大。

大多數學者均認為荸薺起源於中國和印度。中國關於荸薺的最早記載見於《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而“荸薺”壹名是北宋成書的《物類相感》(11世紀下半葉)、《本草演義》(1116年)等首次著錄的。

荸薺的馴化栽培則比較晚,關於荸薺栽培最早的見於兩宋之際的古籍。荸薺生長適應性較強,在國外,荸薺主要野生分布於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國家的池沼、灘塗等低窪地帶,分布於西方國家的荸薺大約於17世紀引入。

在中國,除高寒地區外,其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個省區,而經濟栽培則主要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荸薺古代多作水果食用,荒年則被人們用來充饑,明代王磐、王鴻漸都有文說此事;荸薺汁多味甜,營養豐富,除生食外,熱食則可做成多種葷素皆宜的佳肴;荸薺也是壹味中藥,其苗秧、根、果實均可入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荸薺能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地上莖有清熱利尿作用”。

二、起源

大多數學者均認為荸薺起源於中國和印度。中國關於荸薺的最早記載見於《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而“荸薺”壹名是北宋成書的《物類相感》(11世紀下半葉)、《本草演義》(1116年)等首次著錄的。

荸薺的馴化栽培則比較晚,關於荸薺栽培最早的見於兩宋之際的古籍。分布於西方國家的荸薺大約於17世紀引入。

三、別稱

“荸薺”俗稱“馬蹄”,這是廣州方言中對荸薺的俗稱,而這壹稱呼又是古代閩、粵方言的“遺傳”。在閩、粵方言中,果子壹類東西被統稱為“馬”(音);在具體稱呼某壹種果子時,則習慣於將“馬”置於果名之前。

像桃子發音為“馬桃”,意為桃樹的果子。“馬蹄”中的“蹄”(音)意指地下。按照閩、粵方言中修飾限制成分常後置的特點,“馬蹄”的意思是“地下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