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分《靈柩》、《素問》兩部分,是中國 最早醫學 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
《黃帝內經》是壹本綜合性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 、“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 養生 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 社會 “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 的 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壹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有言:“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盡終其天年。”
相傳在上古時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歲。
老人們鶴發童顏,充分享受上天賜予的壽命。
想要越活越年輕,壹起來看看古人如何 養生 。
1、 形勞而不倦
《黃帝內經》有言:“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古代 養生 家認為,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的。即所謂的“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若要養好“形與神”,須得協調好“動與靜”。“靜”有助於培養元氣,“動”能使元氣更好地循環。
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適時適度的飲食習慣、堅持有效的身體鍛煉。做好這些,能使精神飽滿,從而讓身體越活越年輕。
我們不難發現,農村的老人,往往比城市的老人更硬朗長壽。這得益於鄉村生活,讓他們保持了良好的勞動習慣。身體經常勞作,就不至於輕易感到疲倦。真氣平和調順,自然壽命綿長。
2、心安而不懼
《黃帝內經》裏說:“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
心態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壹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人體內的生理活動,就能始終按照自然規律去運行。反觀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戰戰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夠長壽的。
中醫 養生 之道,講究的是“養心調神”。這與《黃帝內經》中,“心安而不懼”的說法是壹致的。
所謂心安者,在誌為喜、在聲為笑。喜悅的心情和愉快的笑聲,遠勝過世間壹切保養品。
3、德全而不危
《黃帝內經》有言:“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意思是,有些人之所以能活到百歲,動作靈活而不顯得衰老,是因為道德修養的完備。
養德,能夠調理人的性情。由內而外地維護人的元氣,使人長壽。所謂德全,概括起來有八個字:性善,仁禮,知足,忍讓。
謙和禮讓、敬人持己,能夠讓我們免除憂患。保護形神不受傷害,進而可以益壽延年。
4、誌閑而少欲
《黃帝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人的精神恬淡,無欲無求,真氣就會存留體內。
精神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又怎麽能夠襲來呢?人要越活越年輕,就得學會掌控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