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令人贊嘆不絕的武漢大學有哪些美景

令人贊嘆不絕的武漢大學有哪些美景

1、國立武漢大學牌樓

 現在武大正門處的這座新牌樓,是在1993年百年校慶前夕仿照老牌樓,由武大海內外校友集資建造的。四根八棱圓柱(四柱八方),表示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柱頭上的雲紋,表示高等學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顏色為孔雀藍,僅次於皇家的金黃色。另外,位於南湖校區的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校門口亦為仿制的國立武漢大學牌樓。

 作為武漢大學的“門面”,武大的校門牌樓可以說是兼大氣與古韻與壹體。牌樓上用繁體從右到左寫著“國立武漢大學”六個大字,在校門牌樓下的石碑上刻著武大的校訓。而在牌樓的背面,還刻著六個大字,概括了武大的基本學科分類,從右至左依次是“文、法、理、工、農、醫”,這幾個字都是繁體。

 從自強學堂到國立武漢大學,她永遠的以這種姿態,漸漸成了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角色。更何況,它本身就是雄偉壯麗的。再更何況,曾經有人說,這是中國最有氣魄的校名,它被念作,學大漢,武立國。

2、珞珈廣場

 珞珈廣場,這又是中國大學裏標誌性的廣場,這壹大塊的綠化面積在全國居於首。花樹自不必少,小徑小路彎的曲折,修的精妙。路燈相連相守,夜晚也串的漂亮。這裏像是武漢大學綠色的眼睛,也是文化和休閑活動的中心。每天早上有睿智的老者舞劍,白日裏有稚氣未脫的小孩嬉戲,牽手的情侶相擁,有風時天空中則飄滿了風箏,帶著妳去遠方,晚上廣場上都可以看見很多休息聊天的學子,和進校散步、跳舞、健身的市民。

3、櫻花大道

 提起武大,最有名的莫過於櫻花了。櫻園老齋舍前著名的“櫻花大道”,是武大賞櫻的最佳地點。春天的櫻花大道,花枝濃密,滿眼的櫻花沿著300米長的大道盛開,潔白如雪、燦若雲海。擡頭只見花不見天,是個晶瑩透亮的世界。

 秋天,櫻花大道上的桂花也會讓妳覺得不虛此行!櫻花樹也長出了茂盛的枝葉,仿佛在積極的吸取養分,為來年的珞櫻繽紛努力地做著準備。而當深秋來臨,大道旁的銀杏樹葉變得金黃而紛紛掉落的時候,被金色的樹葉鋪滿的櫻花大道也別有壹番韻味。

4、櫻頂

 櫻頂櫻頂,重點就在櫻和頂,櫻花就在它樓下,這裏又被稱作櫻花城堡,而頂,即是房頂,卻也是武大之頂的意思,除了老圖外,它是武大最高的地方,經過了精心設計,武大的櫻頂宿舍是三座壹模壹樣宿舍的聯合,因為本來樓就高而漂亮,三座並列相連,更顯得有氣勢,面積也較大,平日看上去就像壹個廣場,站滿了人遊走。

 而樓相連或鏤空的地方,周圍設成欄桿,所以又像是個大陽臺,倚靠在這裏交談或觀賞武大的景色恐怕是每個武大人都做過的事情。而因為要顯示是頂,所以三座宿舍加蓋了三座可以稱作是頂的東西,修成小屋,也是飛檐琉璃,功用倒是很多。所以光是這個頂就表達了武大的很多的東西。而這些通過櫻頂宿舍得到的贊譽就可得,它被稱作:武漢的布達拉宮。

5、老齋舍

 老齋舍就是現在的櫻園宿舍,是武漢大學最古老的建築之壹。沿著有108級臺階的樓梯拾級而上,登上櫻頂俯瞰整個武大校園,壹片碧綠便盡收眼底。每年櫻花盛開的季節,在推開老齋舍的窗子就能看見瀟瀟灑灑的櫻花雨!

 老齋舍同老圖壹樣,代表了武大的靈魂。四幢民國時期的建築,沿山而建,用巨大的門洞相連,仿佛四個老人攜手守望珞珈。因為每年櫻花節的緣故,很多人把老齋舍叫做櫻花城堡。

 老齋舍最有韻味的地方,是按千字文裏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久、辰宿列張”來為十六個門洞取齋名。從門洞裏走出,會有壹種從歷史裏走出的感覺,回頭再看看已近脫去顏色的幾個紅底的字,仿佛那把倚在門邊的椅子上正坐了個短發的女生,民國學生裙裝,恬靜地看著手裏的書。

6、老圖書館

 這是壹座能讓人心動的圖書館,它遠離校園,處在山顛,樸實莊重,有容納的氣勢,妳站在它的門牌前,會有心動的感覺。而故宮式的房頂上那塊小小的牌匾的上的三個篆書圖書館則靜靜的見證著它壹樣長久的歷史。

 那清晰的輪廓、流暢的線條、飛翹的脊檐、恢宏的氣勢使之真正成為凝固的音樂。而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東西交融的文化氛圍也足以令每壹位觀賞者為之傾倒。穿過古色古香的門廊,步入到明亮高穹的大廳,更能體會到壹種莊重與和諧,寧謐與典雅。那是壹種空靈飄逸的感受。那是壹個唯美的景色,在夕陽西下時,踏進老圖,寬大的老式的落地窗戶漏進來短短的紅光,灑在校園裏最好的紅木桌椅上,灑在壹個個俯頭苦讀的學生身上,那是壹種精神的升華。

7、奧林匹克運動場

 “奧場”是同學們對奧林匹克運動場的簡稱,它又稱為“912廣場”。蔣介石曾在912廣場閱兵,莊嚴肅穆,不知後來有多少熱血男兒犧牲在衛國戰場上。

8、六壹亭

 為紀念六壹慘案死難烈士而建於1947年11月。六角飛檐,碧瓦熠熠,六根朱紅圓柱支撐,都蘊含六月之意,亭四周植有冬青和綠草。亭高約7米,上部攢尖頂為木質結構,下部紅圓柱用水泥註成。亭中立有壹塊石制紀念碑,碑身高1、46米,寬約0、58米。

 1947年6月1日,國民黨軍警千余人突然包圍武漢大學,搜捕進步教授和學生、陳如豐、黃鳴崗三名學生,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六壹”慘案。6月4日,武大“六壹”慘案善後委員會召開聯席會議,其中壹項議題是討論紀念死難者的辦法。決定在校內建築壹座紀念亭,將3位同學的殉難經過,刻寫成碑文,並燒制瓷像(或銅制浮雕),以作永久之紀念。

9、半山廬

 位於珞珈山腰西北,高達7米,由兩個陽臺將三棟兩層的樓房連綴而成,中間壹樓伸出壹個裝飾性屋檐為入口,八個飛檐毫無雕飾講究,整棟樓用色簡拙,皆青磚墨瓦,外表極顯質樸無華之能事,與珞珈山的蒼秀山勢混為壹體。據說半山廬的建築與選址是武大壹位研究易經的教授所設計。雖依山而建,但庭前卻異常開闊平坦。本是單身教工宿舍,家眷不在武漢的教授大多住在這裏。1937年-1938年,“武漢抗戰”期間,蔣介石和宋美齡曾寓居與此。

10、宋卿體育館

 湖北走出的黎元洪大總統宋卿先生死後欲藏於此,被學校拒絕。後來其後人黎紹基和黎紹業投資在學校建立了這個體育館,讓它的名字留在了武大,也算是壹絲小小的安慰吧。體育館1936年7月竣工,四周繞有回廊,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柱,屋頂采用跨度三十多米的三鉸拱承重,這是當時西方非常先進的建築工藝,正面看臺又有中式的重檐——三檐滴水,館裏還做了只有宮廷或者高規格廟宇才采用的鬥拱。屋頂覆綠色琉璃瓦,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風,側墻框架結構,山墻取巴洛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築。

11、十八棟

 位於珞珈山腰東南的教工住宅群。建築風格整體采用英式鄉間別墅風格,但每壹棟建築都自有其特點。日軍侵占武漢後,將有些別墅的內構造改成日式的。周舊居與郭沫若舊居即在其中(分別為壹區19棟27號、12棟20號)。周舊居是壹棟標準英式田園別墅,紅瓦青磚,地基開闊,庭前屋後被參天大樹環繞,通往山下的是幾條石階小徑。別墅由兩個哥特式風格的拱形門棟分開,樓棟之間有壹精致花園,種有壹棵大芭蕉樹。

 郭沫若1961年曾故地重遊,在其舊居前留影,在其抗戰回憶錄《洪波曲》中也提到了這段經歷,稱“武昌城外的武漢大學區域,應該算得是武漢三鎮的物外桃源”。此外還有蘇雪林故居,隱現於壹條盤樹而上懸於半空的老藤與古樹的臂彎之間。楊端六、熊國藻、葛揚煥、劉博平、桂質廷等都曾居於此。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教授們大多被迫搬出,改由講師、助教合住。

 結束語武漢大學是公認中國最美的的大學,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櫻園了,但其中還有很多景色也是令人贊不絕口,流連忘返的。武漢大學的建築也是壹絕,看過的都贊嘆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