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書為18。其中,9卷名為《蘇文》;其他九卷沒有標題。它們在漢晉時期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在唐代以後被稱為靈樞。它們不是壹個人壹時寫出來的,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到東漢。每個部分是81,和***162。蘇文主要論述了自然變化的規律和人與自然的關系。靈樞的核心內容是臟腑經絡學說。
3.《蘇文》在漢魏六朝隋唐時期有不同的版本。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韜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引用過這句話。主要有:《齊梁健》(公元6世紀)是最早的註釋本,但第六卷當時已失傳,實際只有八卷。這部傳記被唐代王冰、宋代林逋引用,南宋以後失傳。唐、註釋,元年(762),王冰以的註釋為底本,對《蘇文》進行註釋,並以自稱其老師所收的七種“大論”補充失傳的第七卷,到達北宋嘉佑、治平(1057 ~ 1067)。
4.靈樞,又名九卷、針經、九靈、九虛等。漢魏以後,由於長期的復制和傳播,出現了許多名稱不同的版本。唐冰引用的古版《針經》佚文與古版《靈樞》基本壹致,說明是同宗。但它與南宋松石發現的《靈樞》版本(即現存的《靈樞》版本)不同。北宋時有朝鮮贈送的刻本《針經》,今無書為證。到南宋初期。各種靈樞、針經列傳都失傳了。紹興二十五年(1155),對松石收藏的《靈樞》九卷八十壹篇進行了重新校勘,擴充為二十四卷,並附加音釋、刻本出版。至此,《靈樞》版本基本定型,取代了各種版本,壹次又壹次出版,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