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皇的人物合稱

三皇的人物合稱

三皇:是華夏族的祖先。因眾說紛紜,不同著作對其有不同說法,現列表如下: 稱呼 稱號 圖騰 尊號傳說關系主要貢獻大約時間燧人氏天皇火燧皇華胥氏之夫洪荒時代之後,教會族人鉆木取火20萬—5萬年前伏羲氏 人皇 龍 羲皇燧人氏之子結繩記事、漁獵、穿衣、音樂 約公元前5000年女媧氏 蛇 媧皇伏羲之妹質地發展人口,創立婚姻制度

完善規矩法度、風俗禮樂 約公元前5000年有巢氏    巢皇    教會族人建造房屋,巢居文明開拓者 約公元前3500年 神農氏 地皇 牛 農皇 真正整合農業、統壹醫學

治麻為布、貯存物品

開辟經濟市場、再創文樂

教會族人耕田 約公元前3000年註:上古時代的人,大多無名,表中的“稱呼”大多是後世所擬。 三皇之號,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外史》,《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博士所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即指“人皇”,其實是說“天皇、地皇皆神祇人物及傳說,惟“人皇”是統治現實社會的真實統治者,所以王綰、馮劫、李斯與秦博士皆曰泰皇最貴。”

因為《史記》是記述的中華典史,蓋三皇是口傳歷史,司馬遷沒有載入,故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未采用從三皇起,而從五帝本紀起,三皇五帝不過是後世壹些人為歌功頌德把他們神話。

三皇,亦稱醫王,又稱醫神。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紀》:“天皇、地皇、人皇。”

《太平禦覽》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

《風俗通義·皇霸》第壹,引《春秋緯運鬥樞》:“伏羲、女媧、神農。”

《白虎通義·號》:“伏羲、神農、祝融。”

《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

《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

《潛夫論》: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其壹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卷八)

《辭海》合訂本:“最後壹說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經濟生活發展情況。” (1)天皇、地皇、泰皇(《史記》)

(2)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白虎通義》)

(3)天皇、地皇、人皇(《太平禦覽》)

(4)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5)伏羲、祝融、神農(《白虎通義》)

(6)伏羲、神農、***工(《通鑒外記》)

(7)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8)盤古、女媧、伏羲(民間傳說)

(9)伏羲、神農、黃帝(《帝王世紀》、《古微書》)

(10)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莊子》、《綱鑒易知錄》)

最後壹種說法由於《古微書》引用《帝王世紀》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所以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上古社會三位傑出的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道教神靈排位:三清、四禦

儒教神靈排位:天地祖先(三皇五帝)、聖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武聖關羽)

女媧的地位,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壹、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兄妹又為夫妻,母系氏族的兄妹是父系氏族的表兄妹,中國有表兄妹婚姻的傳統,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壹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因為有黃帝姬軒轅這個最接近歷史史實人物而被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藝文類聚》卷壹引徐整《三五歷紀》:“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雲:“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也。”晉王嘉《拾遺記》卷九雲:“(頻斯國)有大楓木成林”,“樹東有大石室,可容萬人坐,壁上刻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頭,地皇十壹頭,人皇九頭,皆龍身。”此蓋神話之三皇。其余說三皇者甚眾,如《尚書大傳》(清朝陳壽祺輯)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漢班固等編撰《白虎通》以伏羲、神農、燧人或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春秋緯運鬥樞》以伏羲 、神農、女媧為三皇;晉朝皇甫謐《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唐朝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等等。參見“五帝”。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縱觀上述關於三皇的多種說法可見,中國遠古時代的“三皇”是壹個不確定的說法。在所有關於“三皇”的說法中,所有涉及“三皇”的人物,都在中國遠古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著重大影響。但是,第壹種和第三種說法實際上是泛指,而不是具體所指,或者說是指神而不是指具體的人。在其他說法中,基本上每壹種說法都有伏羲、神農二個人物,將他們列為三皇是沒有什麽疑問的。其他人物中,各人都有非常突出的特點,都有非常突出的貢獻,任何壹人都是有資格列入三皇的。但是,女媧是與伏羲同時代的人物,是女性。而“三皇”是在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以後,女媧顯然不宜列入三皇。祝融、***工是炎黃時期以後的人物。從列三皇的初衷看,三皇的時代應該早於五帝,即應早於黃帝軒轅氏。而祝融、***工不符合這個條件,也應排除在三皇之外。那麽,剩下的 最適宜列入三皇的就只有燧人了。將燧人、伏羲、神農列為三皇,可以說是最恰當的。將燧人、伏羲、神農列為三皇,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在燧人時期,人們學會了人工取火,人們的飲食從過去的生吃進步到熟食,人的體質也得到相應提高。在伏羲時期,人們從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解決了血緣婚帶來的種族退化的問題,中國也由此逐步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而神農時期,人們學會了種植與養殖,從過去的狩獵采集過渡到農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農耕文明時代。作為中國上古時代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三個代表人物,把他們列為三皇,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是應該的 。 1.燧人

鉆木取火: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裏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壹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壹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鉆,鉆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人工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勞動人民,但是漢族傳說中又說成是壹個母系氏族女王,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壹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壹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2.伏羲

伏羲漁獵:不知過了多少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獵要強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獸,就是天空上的飛鳥,水裏的遊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壹時吃不完,還可以留看、養著,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活,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同積累起來 的經驗。漢族傳說中卻說發明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犠氏”(庖犧音páoxī,庖是廚房,犧是牲犧的意思)簡化為包犧或包羲。

3.神農

神農嘗百草:有壹天,神農在采集奇花野草時,嘗到壹種草葉,使他口幹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壹棵大樹斜躺休息。壹陣風過,似乎聞到有壹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擡頭壹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壹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幹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壹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二是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翻山越嶺采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藥劑的性能。有壹天,神農氏采來了壹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藥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壹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壹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藥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壹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藥效,壹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壹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裏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壹模壹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壹種養生之妙藥。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

神農氏“制耒耜、種五谷、嘗百草”開創真正的農業與醫學,中華先民從此走向用自己的雙手勞動生產食物的嶄新階段。原始農業的誕生除決定於自然環境之外,離不開四大基礎:壹是定居生活技術,二是對各種植物可食與否的全面了解,三是有效的儲藏技術(尤其是植物籽粒儲藏技術),四是初步的植物種植經驗和知識。其中,前三個基礎從有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時代到女媧氏時代逐步完善起來,植物種植技術則發端於伏羲氏時代對葫蘆種植。雖然葫蘆種植技術很可能源自孩童的遊戲,但是,由於葫蘆在伏羲氏時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先民會比較容易地意識到種植葫蘆的巨大意義,從而有意識地種植葫蘆,摸索積累種植經驗和知識。神農氏時代重要成熟是從野生植物中馴化選育出各主要農作物的品種,這些品種栽培性狀良好、品質優良、產量高,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品種馴化選育還與人類的壹個重要習性有關。壹般動物采食行為都以“較易獲得”為原則,其采食對象都是病弱瘦小的個體或植株上的壹部分,人類則截然相反,總是努力尋求更大的“戰利品”。在種植野生植物的過程,人類的這壹習性決定了人們總是傾向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久而久之野生植物就被選育成栽培作物。美國科學家發現南美切葉蟻在五千萬年前就會種莊稼,並且還懂得施肥和除草,它們把樹葉切碎運進蟻穴中,在上面培育可供食用的菌類。但是它們的菌種都采自野生,所以五千萬年中並沒有能夠培育出壹個栽培菌種。

4.黃帝

黃帝戰蚩尤: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壹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傳說中最有名的壹個部落首領。 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壹帶),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下來。 跟黃帝同時的另壹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 這時候,有壹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壹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兇猛無比。他們還制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有壹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壹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壹場大決戰。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壹群猛虎兇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壹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裏,終於把蚩尤打敗了。也有壹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制造了壹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了。這些神話反映這場戰爭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黃帝打敗了蚩尤,都挺高興。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地方打了壹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這些當然不會是壹個人發明的,但是後來的人都把它記在黃帝帳上了。傳說黃帝有個妻子名叫嫘(音léi)祖,親自參加勞動。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縲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時候起,就有了絲和帛了。黃帝還有壹個史官倉頡(音cāng jié),創制過古代文字。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文字,也沒法查考了。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壹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陜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壹座“黃帝陵”。

5.伏羲氏

伏羲氏剖析葫蘆作瓢取用飲水,或者把葫蘆拴系(匏系)在身上輔助涉水渡河。經過有巢氏和燧人氏兩個時代的努力,先民們有了簡單的住房,也大大拓寬了食物來源,壹般情況下可以在住房附近獲取食物帶回住處享用或儲備。“按下葫蘆起來瓢”,飲水問題隨之上升為重要生活難題。在對飲水問題的關註中,中華先民發現了葫蘆,開創了伏羲氏時代,並在持續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開發出用葫蘆輔助涉水的技術,從而基本解決了飲和行的問題,生存能力再次躍升到新高度。古籍記載的有關伏羲氏傳說事跡相當多,包括始作八卦、發明網罟、造書契、取犧牲以供庖廚、制九針、創制歷法、作琴三十六弦、繼天而王、設立官員;與女媧***同創立並完善制嫁娶之禮、發明陶塤禮樂等,這些事跡多多少少都與葫蘆的使用有著壹定聯系,可以視為葫蘆使用技術全方位立體發展的體現。尤其重要的是,在對葫蘆花的了解和認識中先民們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蘆花化生葫蘆,中華先民因此自稱“花人”也即“華人”,自詡為“能使用葫蘆的人”,比那些仍然使用獸皮、牛角、貝殼、龜甲、顱骨之類飲水的人們要高明高貴,最終自成壹族,這就是中華民族。伏羲氏因此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6.女媧氏

女媧氏的主要貢獻有:質地發展人口;與伏羲***同創立並完善婚姻制度、規矩法度與風俗禮樂;抗洪治災。女媧氏還燒制陶器,並將制陶技術發揚光大。陶器產生於伏羲氏時代末期,其實是三大技術組裝創新的結果:壹是用火技術,二是葫蘆使用技術,三是塗泥技術。首先是用火技術與葫蘆使用技術相結合,先民們產生了喝熱水,吃熟的流質食物的想法。其次是先民們在建造住房過程中,發現塗泥不僅可以堵塞縫隙防風,還可以防止被其包裹的木材被火燒損,形成了塗泥技術。最後把塗泥技術應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火以便燒煮食物,最終發明出陶器。這就是最原始的胎模制陶技術。陶器不僅增加壹種全新的熟食方法,而且能夠大量而安全地儲備食物和飲水,擺脫了無處不在的老鼠的騷擾。更為重要的是,陶器導致了人類的男女分工,這是人類第壹次大分工,為走向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男人主外獲取食物、飲水等生活物資,女人主內在家操持家務,加工燒煮食物,照看教育子女;家庭結構更加穩固。由於陶器比較笨重易碎,導致人們更加傾向於定居生活,進壹步促進了建房技術、用火技術、生活用具(包括工具)制造技術的發展。

7.有巢氏

上古時代,人民少,可是禽獸卻很多,人類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有位聖人出現了,在樹上架木做巢居住來避免獸群的侵襲,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有巢氏 。

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在 《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們的祖先才開始和動物區別開來……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