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要夏朝以前的成語和故事,至少10個

要夏朝以前的成語和故事,至少10個

1、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壹。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壹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2、女媧補天

遠古時代,四根擎天大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天不能覆蓋大地,大地無法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濫不止,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在這種情況下,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砍斷海中巨鰲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用蘆灰堆積起來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復了平靜;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來。

3、女媧造人

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臯禖古神。

4、鉆燧取火

我國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古老傳說。據《韓非子·五蠹》和《白虎通義·號》記載,曾經有壹位聖人鉆燧取火,教民熟食,有利於人類的健康,於是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

本來,這似乎並無疑問,可是另壹些古籍記載,伏羲氏、炎帝、黃帝等也曾利用火來為民造福。現代更有人認為,燧人用火傳說是後人附會的。

5、神農嘗百草

神農辨藥嘗百草的故事,是壹則著名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壹,出生在烈山的壹個石洞裏,傳說他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

有壹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谷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壹路鞭壹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陜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6、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壹場爭雄的戰爭。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壹個發祥於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陜西麟遊西偏北的杜林,於今武功入渭。

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壹個發祥於姜水,在今陜西境內的渭水上遊壹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辟新的生存空間。

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後裔。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壹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

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鬥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鬥七旗戰法,無計可使,壹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

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鬥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

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壹邊以星鬥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壹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壹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7、涿鹿之戰

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集團略高壹籌,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

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連壹個角落也沒留下,本著同壹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的戰場在何處,至今仍未有定論,《逸周書》所謂“中冀”,或為冀州中部,大體約在靠近今冀魯豫三省接界地帶的河北境內。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後的決戰進行於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壹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反映戰鬥過程中,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壹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

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旱魃阻止風雨,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後勝利。黃帝的勝利得來不易;

而勝利以後,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復上”,應龍參戰以後,也“不得復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

近代環境考古告訴我們,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環境又壹次大變化時期,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

距今5000年前後,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遺跡,以後,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

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幹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涿鹿戰爭之後,使華夏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

8、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壹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

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願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9、***工怒觸不周山

***工怒觸不周山是壹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傳說。又名***工觸山,且與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並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

***工,又稱***工氏,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先秦古書《列子·湯問》中記載,傳說***工素來與顓頊不合,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工失敗而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終。

另壹個版本:***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計劃,顓頊不支持,顓頊與***工之間發生了鬥爭,***工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他決心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以示決心。

這壹傳說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

10、開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壹團。

開天大神盤古,這個其大無比的巨人,就孕育在這混沌之中。

他在混沌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壹直經過了壹萬八千年。

有壹天,他忽然醒過來。睜開眼睛壹看,啊呀,什麽也看不見,眼前只是模糊的壹片,悶得怪心慌。

他覺得這種狀況非常可惱,心裏壹生氣,不知道從哪裏抓過來壹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混沌用力這麽壹揮,只聽得壹聲霹靂巨響,大混沌忽然破裂開來。

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沈沈下降,變成地。——當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這樣給盤古板斧壹揮,劃分開了。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要合攏,就頭頂天,腳踏地,站在天地的當中,隨著它們的變化而變化。

天每天升高壹丈,地每天加厚壹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壹丈。這樣又過了壹萬八千年,天升得極高了,地變得極厚了,盤古的身子也長得極長了。

盤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長呢?有人說是有九萬裏長。這巍峨的巨人,壹根長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撐在天和地的當中,不讓它們有重歸於混沌的機會。

他孤獨地站在那裏,做這種非常吃力的工作,又壹個壹萬八千年。到後來,天和地的構造似乎已經逐漸成形了,他不必再擔心它們會合攏了,他實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終於倒下了。

就在這時候,他周身突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口裏呼出的氣變成風和雲,他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軀變成大地的四極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變成江河;

他的筋脈變成道路,他的肌肉變成田土,他的頭發變成天上的星星,他渾身的汗毛變成花草樹木,他的牙齒、骨頭、骨髓等,也都變成閃光的金屬、堅硬的石頭、溫潤的寶玉,就是那最沒有用處的身上出的汗,也變成清露和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