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蔡元培校長聘請鐘光觀為北京大學副教授,成立生物系和植物標本館。鐘廣觀對蔡校長說:“我願走萬裏路,登千山,收我誌,盡我所能,不辜負您的重托。”歷經十年,我國共采集制作蠟葉標本16000余種,數量* * * 150000。有500多種動物,300多種木材、水果、根莖和竹子。基於此,北京大學於1924建立了中國第壹個生物標本室。
1925年9月,北京大學生物系成立。譚希鴻先生是第壹任院長,兩年後由荊利斌先生接任。1932年,張景嶽先生從歐洲歸來,被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聘為生物系第三任系主任。
1937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北大、清華、燕京的生物系組成了中國北方近代生物學教育中心,培養了中國第壹代生物學家。、陳震、李汝琦、、吳、胡景富等早期留學歐美的學者將近代生物學知識帶回中國,培養出嚴楚江、、王富雄、譚、、吳階平、趙、吳嬴政、沈同、陳月增、林長山等生物學領域的傑出學者。
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生物科學研究的奠基時期。三所大學的教授和他們的學生在動物、植物區系、分類學和遺傳學等中國生物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領域做了開拓性的工作。
張景嶽先生關於光對植物形態發生影響的研究,李繼東先生關於去頭燕麥胚芽鞘上出現新頂端的研究,陳震先生關於金魚馴化遺傳學的研究,李如奇先生關於蛔蟲染色體和瓢蟲基因互作的研究,都是具有壹定水平的研究工作。吳先生對華北地區的植物進行了調查和分類,繪制了近2000幅華北和滇高原植物的原始彩色地圖,促進了我國植物分類學的發展。胡景富先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編纂了他的代表作《中國昆蟲名錄》,這是中國昆蟲分類學的奠基之作。李汝琦教授早年師從美國著名遺傳學家T.H .摩根和C.B .布裏奇斯,是第壹個將細胞遺傳學引入中國的學者,為遺傳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抗日烽火中的“綠園”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大、清華、南開三所高校南遷,在長沙建立臨時大學。165438+10月1,長沙臨時大學開學。李繼東教授是生物系的系主任。1937二月中旬,戰事逼近長沙,學校決定遷往昆明。1938 4月2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組成西南聯大。同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李繼東先生仍是生物系系主任。
在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國立西南聯大生物系的師生在交通閉塞的雲南通過各種方式與外界聯系,以開闊視野,獲取新知。當時,杜增瑞、、沈彤、吳四位青年教師從海外歸來,帶回了國外新知識和先進的教學方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申通教授經常組織學術報告會,極大地活躍了當時生物系的學術氣氛,培養了青年教師。英國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博士在1941 ~ 1942訪問。他在生物系做了學術報告,贈送了壹批生物學書籍、雜誌和幻燈片,溝通了大會與西方科學界的聯系。
在八年抗戰的惡劣環境下,參加湘黔滇徒步團的吳正義先生,邊走邊采集植物標本,幾十年來在世界植物區系區劃體系研究中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趙教授抓緊研究海拔高度對中國人血相的影響。張景嶽教授指導他的助手研究雲南魔芋的形態學。尹紅章教授等人在國外發表了關於氣孔磷酸化酶的論文。牛用當地的兩棲動物蠑螈來研究色素細胞和胚胎的解剖和發育;陳閱增草履蟲交配型的研究成果後來在美國發表。沈彤教授領導的動物生理學實驗室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雲南白藥在治愈殘疾方面的突出效果。沈家瑞教授研究了昆明滇池和洱海的甲殼動物。趙教授研究了蠑螈體內的水鹽平衡;黃哲對昆明渦蟲的分類和生殖發育進行了研究。李繼東教授指導學生開展生態學研究;由唐培松教授主持的農科所植物生理實驗室開展了生長素的研究,完成了“離體活細胞水分關系的熱力學研究”。這項工作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對植物生理學的重要理論貢獻。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三所大學優良傳統的總匯。北大寬松的學術氛圍加上清華、南開科學嚴謹的管理,使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成為抗戰大後方教育科研的綠色園地。今天,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嚴謹積極的學風和進取精神,就是在當時和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形成、傳承和發展的。
修復重建,三泉匯聚燕子園
——院系調整後的生物系。
抗日戰爭勝利後,北京大學於6月復學1946+00。復校後,生物系分為植物系和動物系,由張景嶽先生任植物系系主任,王景熙先生、莊曉輝先生、李如琪先生先後任動物系系主任。當時任教的著名教授有、、唐培松、趙、、崔、、、張、李明信等。
建國後,全國高校調整為1952。北大、清華、燕京的文理學部合並成新的北大生物系,在燕園東側建起了生物樓。陳閱增、陳德銘、曹宗勛三人,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留學後,回到北京大學生物系。
三所大學的生物系合並後,著名的植物形態解剖學家張景嶽先生被任命為系主任。張景嶽先生於192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並擔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當時生物系設置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動物學、動物生理學四個教研室,並於1956在國內率先正式成立了生物化學教研室。
植物學教研室主任李繼東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生態學家和植物生理學家。1925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中國植物學會創始人之壹。他在北京大學生物系成立了第壹個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特別小組,開創了草原生態學的研究。65438年至0957年,李繼東調任內蒙古大學任副校長,將植物生態學和地球植物學移植到內蒙古大學,發展成為中國草原生態學研究中心。
植物生理學系主任唐培松教授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代謝的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我國具有較高國際聲譽的科學家之壹。植物生理學系的另壹位學術帶頭人是曹宗勛,他是壹位剛回國的年輕植物發育生理學家。
動物學教研室主任李如奇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遺傳學家。早年師從摩根(T.H. Morgan)和布裏格斯(C.B. Briggs),192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他是遺傳遺傳學分支的早期開拓者之壹,並擔任中國遺傳學會主席。動物組織胚胎學家崔、原生動物學家、細胞學家、昆蟲生態學家林長山、昆蟲毒理學家張是動物學系的主要學科帶頭人。
動物生理學教研室主任趙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生理學家。1934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擔任中國生理科學學會主席。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冬眠生理學的科學家之壹。他的工作成為冬眠生理學經典著作的壹部分。生物化學家沈彤、張龍祥和生理學家陳德銘是動物生理學系的主要學科帶頭人。後來生物化學教研室和生物物理教研室從動物生理學教研室分離出來,沈彤和陳德銘分別擔任這兩個教研室的主任。
陳震教授在生物系致力於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開設了“中國生物學史”課程。陳先生早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專攻遺傳學,65438-0955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他對金魚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研究,是我國現代生物學的經典著作。65438年至0953年,奉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後任所長,同時繼續在北京大學生物系任教。
1954年,沈彤教授和張龍祥教授開始籌建生物化學教研室,1956年,經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生物化學教研室在國內正式成立。張龍祥先生在多倫多大學生物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後赴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研究結核分枝桿菌的脂質化學。1952,部門調整。張龍祥教授曾任任清華、北京大學和焰炟大學建設委員會副主任。1953年任北京大學生物系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81任北京大學校長,同時任中國生物化學。
當時北大生物系聚集了國內十幾個頂尖的生物學家,國內很多大學都派人去北大深造。生物系的影響力遍布全國,為中國高校生命科學的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師資建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