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進士榜》節選
17的40年代,大批滿族入關後,普遍開始使用漢語。辛亥革命後,滿語改稱滿語。今天的滿族人口,從歷史上看,是由漢族、女真、蠻族女真、蒙古族和其他許多民族部落組成的,而今天中國的滿族祖先絕大多數是漢族人。當然清朝也有很多弊端。明朝後期,帝制有些松懈,清朝把封建專制推向了頂峰。清初大力推行圈地、收費等惡政,極大地破壞了中原經濟。重農抑商制約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制造了許多文學監獄,加強了文人的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千軍萬馬”;編纂古籍時,被肆意破壞。剃發更衣,某種程度上分裂了漢民族的文化傳統;給旗手寄養的特權,讓它迅速腐敗。統治者輕視科學技術,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合理的上層建築是社會協調發展的保證。但是清朝實際上是制度上的倒退。清初的“圈地運動”摧毀了生產力。軍部的設立使帝國獨裁更具可操作性,嚴重強化了君主制。“把莊稼攤成畝”的稅制改革,把農民牢牢固定在貧瘠的土地上,無疑等於扼殺了任何資本主義的種子。民族歧視下的官僚體制,使得大量無良無能的滿蒙官僚長期偷取高位。科舉本來就是文明的偉大產物。在康乾時代,科舉只是八股文的空殼。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說,清朝的政治不同於中國的傳統政治,因為背後有壹群特別擁護皇帝的人,就是皇帝的同宗,也就是滿族;皇帝是壹國之君,理應贏得全國人民的擁護。全國不應該再有壹批人專門支持這個政權。這樣的政權是私人政權,它的基礎是不穩定的。錢穆旗幟鮮明地提出“明承清制”是不正確的。政治上,滿清政府是倒退的。唐宋以來,中國的政治哲學不斷發展,到明末出現了反思和批判儒學的思潮。宋明社會的發展已經要求政治哲學的邏輯重構。宋明社會消解了漢唐以來的思想哲學,催生了新的文明高度。明末,腐朽的封建官僚制度逐漸衰落,社會思想逐漸解放,極大地沖擊了明朝的專制統治。以林東黨為代表的江南士人努力發展更符合首都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科舉本來就是文明的偉大產物。在康乾時代,科舉只是八股文的空殼。所謂“清承明”,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其基本制度和措施都是仿照明朝的。康雍統治時期,清朝的政治制度得到完善和確定。在中央政府中,明代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內閣,內閣大學士有擬票權。雖然擬票的作用取決於皇帝采納與否,但明朝中期以後,皇帝大多閑著,導致內閣的作用凸顯。清朝也有內閣,但因為皇帝大多勤政,又推崇教條主義,所以內閣形同虛設。清朝雍正年間,設有兵部,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軍務尚書雖然有壹定的權力,但在皇帝獨攬大權、勤政的時候,卻常常“跪在記錄上”。雖然明清沒有宰相,明朝有宰相,但是清朝只有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才有宰相,可見清朝對大臣的嚴格控制。清代每個地方行省都有督撫(有些行省或行省也有督撫),這壹制度確立於雍正時期。總督、巡撫權力很大,掌握著壹省或幾省的軍政大權。但清朝有嚴格的監督制度和措施(包括禦史制度和密折制度),所以清朝地方權力雖然大,但始終忠於中央。清朝的政治制度相對於中國歷代來說是比較完善的。所以清政府保持了高效率,中央政府做出決策,地方政府立即執行。此外,沒有地方長官的大叛亂。雖然晚清時期國家多次被西方列強入侵,但並未分裂。可見,甘制定的政治制度是卓有成效的。而中國在加緊封建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時候,西方國家進行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要麽是君主立憲,要麽是和諧。從這壹點可以看出,康的政治制度雖然卓有成效,但卻是不合時宜的,而且越是有效,危害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