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水稻的發展歷史?

請問,水稻的發展歷史?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谷"的記載,稻被列為五谷之壹。《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遊推進到黃河中遊。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陜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誌》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壹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水稻種植,在中國作為壹種大規模的農業,大約在北宋的時候興起。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後,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壹種喜愛水熱性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長江中下遊和珠江三角洲種植。這種作物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獲二十倍左右的稻谷。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壹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這對於因為糧食危機不斷陷入動亂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產量也不會降低。比起種壹季就得休耕壹兩年的小麥來說,更是大大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幾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長,避免了麥田反復灌溉使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堿化問題,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長,無形中也延長了農業生產衰落的周期。 從北宋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重心便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與小麥農業壹同衰落的中華文明也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兩河文明覆轍的命運。 壹千年前的分水嶺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麥經濟和水稻經濟的分水嶺,我們會發現,水稻接掌中國農業之後,中國統壹王朝的更叠周期要比過去延長了。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統壹王朝開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國壹***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個時代更叠,歷時1180余年,平均每個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時間。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幾個短命王朝分開計算的話,這個數字還要更小。 而從北宋到清朝滅亡,壹***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歷時950余年,平均每個王朝接近二百年。可見北宋以前朝代更叠非常頻繁,這與黃河流域的小麥農業不無關系。而北宋以後以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作為帝國生存的基礎,顯然大大改善了帝國的健康狀態。 值得壹提的是,在北宋之後的五個王朝中,元朝存在時間最短,只有70年,這壹方面與蒙元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另壹方面很可能也因為元朝統治者來自草原,將統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轉移到了南方的經濟中心。 從歷史上的人口數據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從未超過六千萬,但是北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達到壹億,到清朝末年達到了四億。作為人口增長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發生變化無疑具有決定性意義。 從小麥到水稻的轉移給中國政治的格局也帶來深刻的變化。北宋以前的三千余年間,中國的人口、經濟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相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因此遊牧民族雖然屢次南侵,卻始終不能深入到帝國的縱深地帶,從來沒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很快就被趕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後,由於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原地區變得空虛起來,從此給了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機會。北宋與遼,南宋與金的恩怨就是這種狀 況的寫照。隨後,蒙古和滿族也都先後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這在北宋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我們也錯過了機會 在世界歷史上,壹個時代的危機,往往可以成為開啟下壹個時代的契機。古代西歐的人們與北宋以前的中國人壹樣,常常面對糧食供應不足的危機。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歐洲分裂成為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長期缺糧使他們內亂頻繁,戰爭不斷。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幸運,並沒有水稻來救急,於是便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包括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產品從遠方換來糧食。饑餓讓歐洲腳踏實地地走向了世界,並最終找到了工業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很幸運,在我們的文明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在我們的祖先面臨饑餓的時候,我們利用水稻這種植物成功地應付下來,使歷史發展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從此我們仍然呆在家裏繼續著自己的生活,祖祖輩輩守著壹畝二分地,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想盡辦法精耕細作,這塊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夠生長出養活我們的果實。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都顯得沒什麽必要,甚至是不務正業,我們始終守著最讓人感覺踏實的農業。於是,機會在貧瘠的小麥田隴中到來,很快又從肥沃的水稻溝渠中流走了。

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