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曾侯乙墓有什麽神奇的來歷?

曾侯乙墓有什麽神奇的來歷?

曾侯乙,姓姬名乙。據推定,他大約生於公元前475年,卒於公元前433年,是戰國時期南方小國曾的國君。他不僅是壹位熟諳車戰的軍事家,也是壹位興趣廣泛的藝術家

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在隨州義地崗季氏梁壹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發現有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宮的後人。銘文中季怡自稱“周王孫”,證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據此推斷,曾國為姬姓封國,作為其國君的曾侯乙與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稱為“姬乙”。

從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壹件青銅镈上的31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歲至45歲之間。

綜合考慮,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30年。

曾侯乙墓的遺物都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制造與音律研究,同時還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曾侯乙墓所在地名字叫擂鼓墩,擂鼓墩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公元前605年,鬥椒繼任令尹之職。鬥椒大權獨攬,驕橫跋扈,殺死主管軍事的司馬,趁楚莊王率軍攻打隨國之機,率若敖氏族人發動了叛亂。

這時,楚莊王已兵臨隨國城,並占領城南制高點。鬥椒的叛亂使楚莊王腹背受敵。楚莊王在與鬥椒的交戰中連損幾員大將,自己也險遭鬥椒的兩箭。

正在危難之時,有人推薦了小將養由基,說他有百步穿楊之功。楚莊王叫養由基當場演試。

這時,恰好天上飛來壹群大雁,養由基射出壹箭將領頭雁射落下來,人們撿來壹看,正中大雁咽喉,楚莊王大喜。

第二天兩軍對陣時,養由基提出同鬥椒比箭,他說:“我願讓妳先射我3箭,倘若不中,我只射妳壹箭。”

鬥椒連發3箭,第壹箭被養由基左手抓住,第二箭被右手抓住,鬥椒第三箭瞅準養由基的咽喉狠命射去,養由基略略俯身,壹口咬住箭頭。

養由基丟下雙手箭,取下口中箭,拉滿弓,壹箭射中鬥椒咽喉。這時,叛軍大亂,楚莊王親自擂起戰鼓,全殲叛軍。楚莊王擂鼓處的高地從此便叫擂鼓墩。

這段神奇的傳說在當地流傳甚廣。

擂鼓墩因為有那壹段神奇的傳說,歷代縣誌均有記載,於是,便用“擂鼓墩”來為此墓冠名,將這個墓葬編號為隨州擂鼓墩壹號墓。

古人非常重視墓址的選擇,認為墓地風水決定自己在陰間生活的幸福指數,甚至決定家族後代的興衰。

曾侯乙作為國君,當然對此更為重視,也更有條件挑選壹個中意的地點作為自己靈魂安息的地方。曾侯乙選擇擂鼓墩作為墓址,是綜合考慮了地理環境、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多種因素決定的。

整個古墓群地帶位於山巒起伏的丘陵上,山勢走向為近南北走向壟崗地形,自西北蜿蜒而來,至此已到丘陵盡頭。從最高處的厲山神農洞到擂鼓墩,山脈沒有間斷,99座山岡相連。

從東部的崗丘西望,擂鼓墩古墓群恰似壹條巨龍仰臥在氵厥水西岸,曾侯乙墓所處的東團坡位於龍首,整個墓群高出河邊平地約20米。向東約700米,有自北往南流過的氵厥水,向南約2500米,有自西往東而來的涢水,兩水在擂鼓墩的東南方向匯合。

擂鼓墩以其奇特的地形地貌,成為數百位國君和貴族的安息地。

在方圓4平方千米的擂鼓墩墓群範圍內,均為紅砂巖層地質構造。所有墓壙均為巖坑豎穴。墓群範圍內均為高低起伏的丘陵,無壹座高山陡壁,都處於氵厥水西岸的丘陵上,且順著山脈的走向依次排列。

墓群的東側緊臨河邊沖積平原,西側為高低起伏的崗丘,再西邊也是沖積平原。在曾侯乙墓西100米左右,還有壹個比它略小的山包西團坡,此坡也為紅砂巖地層,與曾侯乙墓所在的東團坡平行由北向南延緩。

在曾侯乙墓以北2000米處發現了王家包、蔡家包兩處大型墓葬。從墓葬的形制和規模看,也應該是國君之墓,均保存完好。另外,還發現了呂家塝、王家塆、廟凹坡墓地。因此,擂鼓墩古墓群的面積由原來的1126畝擴展至7620畝。

紅砂巖地層猶如鋪在大地上的紅地毯,真有布秀呈祥之氣。風水中的穴、砂、水、向“四靈”,這裏都占有。

這正是擂鼓墩古墓數量眾多的緣故,也是曾侯乙選擇這裏作為自己墓址的原因。

曾侯乙墓的各類隨葬的物品多達15000多件,其中有壹件是青銅制的煎魚盤,盤下放著木炭,盤上有壹條魚,魚肉雖然已經腐爛消失,從魚骨頭的形態來看,這是壹條鯽魚。

我國的烹調技術素來聞名於世,烹飪講究色香味,講火功,講制作,講調味。但是整個人類的烹飪有壹個發展過程,最開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還有“茹毛飲血”;進而發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發展到煮,最後再到蒸。

在烹飪技術中,單是燒、烤、煮、蒸,是難以滿足人們對色香味的追求。只有發展到煎炒,講求火功,這壹點才能做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已有鬲、鼎、釜這類蒸煮之器,還沒有發現煎炒之器。

而曾侯乙墓中的煎魚盤,說明這個小國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魚方面已講究煎炒的吃法了。

所以,曾侯乙墓中的煎魚盤,也說明我國至少在東周時代已有了煎炒魚類等烹飪的方法了,以後烹飪方法的不斷改進,才做出了品種多樣的菜肴來。

魚的本身有壹種很腥氣味,這個腥味的來源是因為魚的體內含有壹種叫三甲胺的物質。在2000多年前曾國的曾侯乙,他的廚師在烹調時卻放入了壹些梅來消除魚腥味。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魚骨中,就摻雜有不少這種梅核。這壹方法,在我國的烹調史上,可能是比較早的實物資料了。

曾侯乙在飲酒的時候,還特別註意在酒裏過濾掉其中的壹些沈澱的物質,往往夏季使酒降溫,冬季使灑升溫;墓中大量的果核中有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於、芒耳等,綜合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還是壹位喜愛鮮魚的美食家。

曾侯的侍衛們特別為其國君隨葬兩鼎魚,並置備壹件煎魚用的隨葬品,自然表明國君生前特別愛好的原因。

曾經在北宋的時候,就在湖北安陸的壹些地方出土過兩件有銘文的曾侯鐘,銘文內容幾乎與曾侯乙墓的鑄鐘銘文相同。

後來那件曾侯鐘丟失了,但有關於銘文的拓片卻壹直流傳了下來。而在安徽壽縣朱家集楚幹墓也發現壹對有銘文的大型曾姬壺。

其形制為方口,有蓋,蓋有四“S”形紐,長頸,垂腹,方圈足。頸部附兩虎形耳。蓋上、頸部、圈足部均飾蟠虺紋。

曾姬壺兩件壺銘相同,皆鑄於壺口內壁,包括合文在內容是:

作:隹(唯)王廿又六年,聖之夫人曾姬無A,(吾)宅茲漾陵,蒿間之無(匹),用乍宗彜尊壺,後嗣甬(用)之,(職)在王室。

銘文涉及了曾國的歷史及曾楚兩國的關系。曾侯乙墓表明在戰國初年在漢水以東地區,存在以“曾”為名的諸侯國。

隨州城郊季氏梁壹座春秋墓中有兩件青銅戈,其中壹件銘文為:“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壹件銘文為:“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尹季怡之用。”後又多有證據表明此曾國為姬姓曾國。

同時,在湖北生的棗陽、京山、襄陽及河南省的新野等地區也有銘文為曾國的銅器。但我國古籍上雖然有壹些關於曾國歷史的記載,可地點卻不在那壹帶,而那壹帶據記載曾有壹個隨國。

於是就有了“曾隨合壹”說,人們做出了不少推測:壹種看法認為曾、隨是同壹國家,屬於壹國兩名。

首先,銅器銘文中的曾國與文獻記載中的隨國族姓相同,均為姬姓封國。夏為姬姓,這在上文業已論定。隨的姓氏,也見於文獻記載。

《春秋左傳正義》引《世本》說:“隨國,姬姓。”高誘註《淮南子?覽冥訓》“隨侯之珠”,也稱隨為姬姓。由此可見,曾、隨都是姬姓,即兩者姓氏相同。

其次,地望相同,均在隨棗走廊為中心的這壹帶;時代壹致,均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曾國青銅器的年代,從東周初至戰國時期的都有,有的可能還早至兩周之際。

類似情況我國歷史上並不少見,如楚又稱荊,魏又稱梁,韓又稱鄭等。

第三種看法是說隨國滅曾國、延姬姓宗嗣。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後,又在隨地分封了壹個曾國。據文獻記載,隨州及其附近地區在春秋和戰國初年為隨國之地,系西周天子所封的姬姓諸侯。

根據青銅器銘文,有壹個曾國也為姬姓。因為在春秋前期,楚國逐漸強大,隨國雖然不如楚國強大,卻也是漢水東面的大國。

它常常同附近的壹些小國聯合起來抗拒楚國,楚、隨之間經常征戰。但在公元前640年,隨聯合漢東諸侯叛楚,楚國鬥谷於兔率兵代隨,結果兩國達成清和,隨成了楚國的屬國。

至公元前506年,吳人侵楚,楚昭王出奔抵隨,隨侯保護了楚昭王,從此楚、隨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敵視變為友好,隨國也因此強大起來。

它也仗著楚國的支持滅了她姓的曾國,並遷都於曾,也就是西陽,並自稱為“曾”,因之則擬姓的曾國變為姬姓的曾國了。

第四種看法就認為是曾滅隨。根據史籍記載,在周初曾經有3個曾國,分別寫作曾、增,寫法不同,實際只是壹個曾氏,是壹個很古老的民族,史冊上所記載的3個曾國都是他的後裔。但他們後來都被別國所滅。

隨國以前曾經是漢水東面的壹個姬姓的諸侯國,因為封地在兩湖盆地的東北方向的地方,隨國是這壹帶地域比較廣闊的壹個國家,《左傳》中有“漢東諸國隨為大”的說法。

楚國雖說是壹個屬於異姓的國家,但是在接受冊封之後卻有著很大的發展,楚國也是壹個正在壹天天壯大起來的國家。在我國的史籍中就有著這楚國和隨國友好往來的記載,但是楚國對隨心存戒備,在無數次征戰之後,楚國花費了特別大的代價,但是還是沒有將隨國除掉,隨國就成了楚國的心腹之患。

平衡了各種的利害關系,楚國派遣曾氏進入隨國,進行各種間諜活動來取得成功,把姬姓的隨國從而變成曾氏的隨國,從此之後楚國和這個新的隨國永遠結束了戰火連天的歷史取而代的血脈相連、生死與***的關系。

後來便有了楚昭王奔隨,隨國誓死保護了楚國的事情。曾侯乙墓的這個曾,正是在楚的幫助下滅了隨國而建立起來的曾國。

曾侯乙墓出土的銅鹿角立鶴

編鐘上的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