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良渚文化的後裔來自哪裏?

良渚文化的後裔來自哪裏?

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重要古文明。銅器文化,因發現於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發現於1936年,距今約5250~4150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發現該遺址分布在太湖地區。在杭州余杭區良渚、安溪、平遙三鎮,以磨角山遺址為核心的良渚文化遺址有50余處,包括村落、墓地、祭壇等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泛,遺址密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諸如礬山、堯山和關暉山等高臺土墩已與祭壇遺址結合在壹起。陶器的特點是黑陶,制作精美,有的甚至彩繪。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制陶方法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的炊具多為鼎。玉器非常發達,有珠、管、璧、黃、琮、蟬等。其中玉琮較大,可達18 ~ 23cm,雕有圓形獸面圖案,工藝精湛。是我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圓,符合古代天地相通的思想。玉雕上刻有神獸形象和神、人、獸合壹的形象,可能是當時的祭祀對象。玉器上最常見的圖案除了神、人、獸的面部形象外,就是鳥。良渚文化前山陽出土過絹片、絲帶、絲線,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家用絲織品。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余杭堯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上呈方形,從裏到外有紅土臺、灰土溝、礫石臺,外圍邊長約20米。壹般祭壇上有壹個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主要是大米。良渚文化中的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流壺、流杯、雕像、蘆葦為典型器皿,用於祭祀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和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異。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部的上海和南部的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至大寧鎮邊的長江以南,環太湖大致呈三角形,勢力範圍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江蘇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