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高中歷史必修Ⅲ,概述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高中歷史必修Ⅲ,概述中國古代繪畫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中國古代的繪畫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發展脈絡如下:

1、繪畫的萌芽

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幹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巖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制。內蒙古陰山巖畫就是最早的巖畫之壹。在那裏,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壹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接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壹條東西長達300公裏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巖畫遺址中見到。

2、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

探討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我們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巖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巖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巖畫的構圖更趨於復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壹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藝術家們在繪制巖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制,巖面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這壹切的改變源自於陶器和木結構建築的出現,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家們馬上就發現這些材料是絕好的作畫之處,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我國先民的傑出創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壹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關於這種圖案具體的含意壹直在猜測之中。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的圖像中最引人註目的是繪制於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出土於河南臨汝閆村。該圖以寫實手法所描繪的鳥、魚及斧據說代表了鸛氏族兼並魚氏族的歷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描繪了氏族成員歡快起舞的景象,堪稱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傑作。

3、先秦繪畫概況

在整個"先秦"時代中,春秋以前屬於奴隸制社會,戰國以後則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青銅文明"。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繪畫當然也不例外,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跡少之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被推測為大部分的繪畫都繪制在了易於腐爛的木質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處墓葬中發現了殘存的彩繪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發現了很多的木質品上的漆畫殘留。可見,用漆作為顏料繪制器物在當時已很廣泛了,常用的黑、紅兩種基本色的並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據說,那時的漆繪制品經常是與錚亮的青銅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擺在壹起的,極富觀賞性。在殷墟也曾發現過建築壁畫的殘塊,以紅、黑兩色在白灰墻皮上繪出的卷曲對稱的圖案,頗有裝飾趣味。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廟堂壁畫創作的情況被記載下來,楚國屈原著名作品的《天問》就是在觀看了楚先王廟堂的壁畫後有感而作的。

幸運的是,在長沙的楚墓中先後出土了兩幅戰國時期的帶有旌幡性質的帛畫,它們都屬於公元前3世紀的作品。兩畫描繪的都是墓主的肖像,壹幅為婦人,其上方繪有飛騰的龍鳳;另壹幅則是壹位有身份的男子,駕馭著壹條巨龍或龍舟。墨線勾勒的側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義的動物是兩畫的相同之處,所不同的是《人物禦龍圖》所表現出來的畫家技巧要熟練了許多。

4、秦漢繪畫概況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壹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的壹系列改革使得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宣揚功業,顯示王權而進行的藝術活動,在事實上促進了繪畫的發展。西漢統治者也同樣重視可以為其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服務的繪畫,在西漢的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繪畫變成了褒獎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建樹非凡。東漢的皇帝們同樣為了鞏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應"論及"符瑞"說,祥瑞圖像及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成為畫家的普遍創作題材。漢代厚葬習俗,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從陸續發現的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見到當時繪畫的遺跡。秦漢時代藝術以其深沈雄大的氣魄,在中國美術史上放射著奪目的光彩。

5、漢代帛畫

漢代畫在縑帛上的作品很多,但歷經千年之後,遺存極少。目前最重要的發現有本世紀70年代分別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山東臨沂金雀山的漢墓中的西漢帛畫。馬王堆1號墓中出土的帛畫的含意最為隱晦,學者們的解釋極為多樣,但壹般都認為帛畫的上部和底部分別描繪的是天界和陰間,中間兩部分則表現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場景。墓主及各種神禽異獸的刻畫極為生動,勾線流暢挺拔,設色莊重典雅,顯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平。此外,馬王堆3號墓中的三幅帛畫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除墓主人外,還描繪有"導引"、儀仗等內容,精美非常。金雀山的帛畫內容與馬王堆漢墓帛畫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龍虎鬼怪,中間部分描繪的是墓主人的人間生活景象,此畫"沒骨"與勾勒相結合,反映了漢畫技法

6、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繪畫概況

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是由統壹而分裂的過程。先是魏、蜀、吳三國鼎立,隨後由司馬家族統壹為西晉,但十六國的連年戰亂,使得中國再次進入了壹個分裂的時代。5世紀時,由北魏的統壹和相繼分裂而形成的北朝和西晉王朝偏安江左後被宋、齊、梁、陳替代形成的南朝相互對峙。政治的不穩定、時局的混亂動蕩,帶來的是經濟的普遍衰退,但在意識形態領域卻有了超乎尋常的改變。此時的統治階級早已被儒家思想所左右,民間的風氣也隨之俯仰。紛亂的社會,又給宗教的蔓延和傳播創造了極好的機會,社會各個階層都對佛教有了更為迫切的需要和更為廣泛的接受。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映象之壹的書畫藝術在此時也發生了強烈的變化。繪畫中的人物畫得到了突出的發展,對其他對象的描繪則還處在很不成熟的階段

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隋唐是魏晉南北朝之後的又壹重要時期。隋朝書畫,繼往開來,醞釀著新風格的出現。初唐的書畫則承襲了隋朝的風尚,崇尚法度,但已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壹轉變到盛唐時就已經完成了。各科畫家先後湧現,風格趨向於健美飛動。以吳道子為代表的人物畫(包括宗教畫)與山水畫,展現了唐代繪畫的卓越成就。中晚唐的繪畫又發生了新的變異,它的影響直到五代時仍能體現出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藝術方面的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在書法藝術方面,楷書真正出現了。繪畫藝術的變化雖然不象書法那麽顯著,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崇佛思想的上揚,都讓本來簡略明晰的繪畫進壹步變得繁復起來。曹不興創立了佛畫,他的弟子衛協在他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作為繪畫走向成熟的標誌之壹,南方出現了顧愷之、戴逵、陸探微、張僧繇等著名的畫家,北方也出現了楊子華、曹仲達、田僧亮諸多大家,畫家這壹身份逐漸地進入了歷史書籍的撰寫之中,開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在這壹時期中,發展得最為突出的是人物畫(包括佛教人物畫)和走獸畫,而中國繪畫中的其他各科還遠未成熟,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作品《洛神賦圖》中出現的山水只是作為人物故事畫的襯景,山水畫的逐步獨立直到南北朝後期才趨於完成。之所以會這樣,也是由於這壹時期繪畫的主要任務決定的--為政教服務,"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這也是那時繪畫的壹個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