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的相關資料

古籍的相關資料

選擇底本。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壹個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論用哪種方法來整理,都必須盡可能選擇好底本。而選擇好底本,又需要具備多方面的學問。

影印: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由於具體影印是印刷廠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廠影印成書,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簡單。其實,光選擇底本這件事就需要不少學問,有些影印本還要加標點,附校記,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校勘: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和工序,而且是壹種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備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寫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時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記。同時,校勘這個工作做起來比較繁難,需要用上各種學問,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輯佚: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是從類書、古註以及《永樂大典》中把已經佚失的古籍搜輯出來,雖不能恢復該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窺壹斑的作用。有些從《永樂大典》中搜輯的,還可以大體接近全貌。當然這不是整理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現存的古籍除發現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輯佚。

標點: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壹樣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備的工序。不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標點,有些古籍影印時也得加上標點。標點這個工作,看起來比校勘簡單壹些,其實也需要學問,要做好並不容易。

註釋: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但並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並不需要註釋,有的已有合用的舊註釋就不需要再做新註釋,還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註釋。註釋當然要有學問,做出高水平的註釋比自己寫書更不容易。

今譯: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註釋工作的延續。要作今譯的古籍比要註釋的為數更少,其難度則並不亞於作註釋。

索引:這是整理古籍的壹種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備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書之後,有的則可脫離原書獨立成冊。有的索引做起來比較簡單,有的則極為繁難,必須具有專門學問方能勝任。當今又有使用計算機技術編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數據庫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績。

序跋: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壹個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後都少不了這個撰寫序跋的工序。當然,只有在做好其他工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寫出好序跋,但真正要寫出好序跋,還得有更多的學問。

附錄:這也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壹個工序。有些古籍本來有附錄,有些雖無附錄,但有許多有用的材料可收集起來編成附錄。如何收集、如何編都有講究,不可等閑視之。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壹***有以上十項。古籍整理工作說具體點是要做這十項工作,或者可以說,這十項工作構成了古籍整理工作的全部內容。 壹些珍貴的古籍善本,若沾上各種汙漬將大大影響該書的收藏價值。因此,對各種不同的汙漬應采用不同的除汙方法,現簡介如下,不妨壹試:

除黴斑。用棉花球蘸上氨水或明礬水,輕輕地在書頁的黴斑上擦拭,至除凈後再用吸水紙吸幹;也可用水和高錳酸鉀沖濃汁,用毛筆將濃汁塗在黴斑處,等五六分鐘後再用草酸水塗之,並用毛筆輕輕擦拭,如此數次能去除黴斑,最後用棉花球蘸上清水擦凈。

除墨漬字跡。在染有墨漬字跡的書頁下邊,先墊壹張吸水紙,再用20%的雙氧水溶液或高錳酸鉀溶液浸濕汙跡,然後在書頁上邊放壹張吸水紙,並壓上重物,等幹後墨水跡就會消失。如果用高錳酸鉀溶液時留有褐斑,可以再用草酸或檸檬酸溶液除去。若書頁上僅有壹些字跡也可用褪色靈塗之即可。

除臟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濕布擦去肥皂跡,最後在書頁間襯上吸水紙,把水吸幹;也可用棉花球蘸以溫水沖兌的洗衣粉或洗潔精液輕輕擦拭,再用清水擦洗,最後將水分吸幹。

除油跡。在油跡上放壹張吸水紙,用熨鬥輕輕地熨幾遍,便可以把油分吸盡;也可用棉花球沾少許汽油或酒精輕輕擦除。

除蒼蠅便跡和蚊蟲汙跡。用棉花球蘸上醋液或酒精,在蒼蠅便跡和蚊蟲汙跡上輕輕擦拭,至除凈汙跡為止。

對於書籍上其他的壹般汙跡,只要用肥皂細心地擦拭,再用幹凈濕布輕輕抹凈,然後在書頁襯上吸水紙吸幹水分,就基本上可以獲得整舊如新的效果。 保存古籍我們壹定要忌用化學膠水、化學漿糊、玻璃膠紙等修補古籍。

中國古籍的紙張,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紙,而現今通用的化學膠水、化學漿糊及玻璃膠紙對中國式紙張具有極強的腐蝕力,壹般不隔多時,便會使紙張變質黃脆,觸手即碎,故而絕不可用。正確方法應為采用天然面粉漿糊,調以麝香、花椒,可達到修復與避蟲雙重功能。如果藏家壹時無法具備以上條件,也應寧可暫時不修,待請到行家裏手,再行修復,絕不可倉促濫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紙夾襯古籍。

許多民國版本的拓片、字帖、紙墨拓工皆屬精良,可版面之上卻是黃斑累累,令人扼腕。這是因為民國時期的壹些書賈作坊,貪求省惜工料費用,采用了壹種叫做“油光紙”的紙張(當時流行的壹種廉價的西式工業法制紙),作為字帖的襯紙。由於西式紙酸堿性不合量,具有壹定腐蝕力,以致許多民國舊帖慘遭“黃斑之厄”。這壹遺憾也使得當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壹條教訓,即:中國古籍必須遠離壹切西式紙張,二者隔離,方為上策。

忌用化學殺蟲劑防殺蠹蟲。

壹些新手藏書家,因為懼怕蠹蟲蛀毀古籍,便時常使用壹些化學殺蟲劑噴灑書櫥,結果蠹蟲猖獗如故,而古籍卻反遭其害,黃斑遍布書身。慘痛之余,古籍藏家們也悟出壹點,傳統古籍的紙張極為“嬌貴”,受不得任何化學品的侵害,而化學殺蟲劑的腐蝕只會造成“愛而毀之”的結果。傳統的正確防蟲方法應為:在書櫥中放置麝香、蕓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質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氣驅殺蠹蟲,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