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慧能受法文言文翻譯

慧能受法文言文翻譯

1. 《慧能受法》《南能北秀》的譯文

慧能,壹作惠能,原籍範陽(今北京大興、宛平壹帶)人,俗姓廬。

父名行瑤,早年做官,後來遭貶,於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娶當地李氏女為妻,唐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歲時,父親不幸亡故,母守誌鞠養,孤兒寡母,窮苦無依,生活極為艱辛,在如此境遇中長成的慧能,聰穎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賣柴,奉母度日。

不覺光陰荏苒,慧能已長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歲那年,壹日去市上賣柴,忽聞有人誦讀佛經,據說慧能“壹聞經語,心即開悟”,便問客人讀的是什麽經?客人告訴他,讀的是《金剛經》。

又問客人從何處來?如何得到此經?客人雲:我從蘄州黃梅縣(今湖北黃梅縣西北)東山寺來,那裏有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主持傳法,門徒有壹千多人,我前往禮拜,總得以聽受此經。慧能壹聽。

心生羨慕,萌發了去黃梅跟從弘忍大師學習佛法的念頭。客人本是壹位熱心的信徒,見慧能對佛法如此虔誠,便贈送他十兩紋銀,讓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再到黃梅去參見五祖弘忍大師。

慧能辭別母親後,便來到黃梅求見弘忍。據說,慧能壹見弘忍,弘忍便問他:“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求何物?”慧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說:“汝是嶺南人,又是葛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此語壹出,使弘忍大為震驚,方知慧能是大根器之人,先令慧能在寺內隨眾作勞役,於碓房踏碓舂米。從此,慧能將勞作與修持相結合,雖然天天幹活,可是時時刻刻在靜慮修禪,用功修行,所謂“願竭其力,即安於井臼;素刳其心,獲悟於梯稗。”

慧能忘身為道,不避艱苦,供養眾人,盡心竭力。 慧能就這樣在寺中度過了八個月,壹天,弘忍想物色繼承人,就把眾學徒召集起來,讓每人寫壹首偈、寫得最好的就被定為繼承人。

當時弘忍的門徒中,學業最佳、聲望最高的是神秀上座,神秀恐負眾望,就作了壹首偈寫在墻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首偈顯然表達了神秀漸修成佛的見解。

弘忍認為此偈未能見性,只到門外。慧能得知神秀所作偈後,就知其對佛法的理解並不到家,於是也作了壹偈,因為不識字。

就請別人代寫在神秀那首偈的旁邊。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說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這首偈表明了慧能頓悟成佛的見解。

從神秀與慧能的兩首偈來看,神秀的四句偈是抓住了人的身心兩個要素,將它們比喻為“菩提樹”、“明鏡臺”、要求人們“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裏的“塵埃”、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壹般認為此“六塵”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由於“六識”的貪著取舍,會造成人心的染汙,所以教人要“時時勤拂拭”。

此偈給人留下壹個精進不懈的修行者的形象。對於引偈,對於此偈,弘忍盡管認為“只到門前,尚未得入”,但又告訴門人“凡夫依上偈修行,即不墮落”。

正是有了神秀偈語的未見本性,總引出慧能的得法偈,也就是說慧能的得法偈是有針對性的,四句偈語完全是針對神秀的偈語而發的。因為神秀仍然執著於身心色相,所以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主要在於打破修持中對身心的執著。由於神秀將染凈、聖凡絕對地對立起來,把汙染看作是外在的因素,因而要求人們“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但在慧能看來,凡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染凈聖凡關鍵在於自心壹念,心生善端即為善,心生惡念即為惡,心性自然,本來清凈。所以,慧能說:“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可以看出,慧能主要是從本然的心體上來批評神秀的,慧能這短短的四句偈,不僅概括了以後南宗禪對神秀禪法種種批評的精神要旨,而且也確立了慧能在禪門中的地位。 果然五祖弘忍壹見此偈,便知慧能已悟徹佛法大意。

只是礙於當時眾門徒在旁,未作認可,於夜半三更時喚慧能至方丈室,以袈裟遮住燈光,為慧能開示說法,講解《金剛經》。慧能壹聞,言下便悟。

弘忍又將衣法傳與他,並告訴他“為六代祖。將衣為信稟,代代相傳,法即以心傳心,當令自悟。”

弘忍恐有人知傳法事後加害慧能,便連夜親自送他渡江南下。 慧能走後,弘忍眾門徒得知衣法已南下,結夥數百人追來,有壹僧名惠明,於大庾嶺上追及慧能,慧能把法衣置石頭上,惠明不肯取衣,對慧能說非爭法衣,只願求聞佛法。

慧能即於嶺於為其講說禪法,令其得悟。慧能為了躲避爭奪衣體的追殺,曾壹度在嶺南壹帶“雜居止於編人”,“混農商於勞侶”,約在弘忍逝世之後兩年,即唐儀鳳元年(676),慧能覺得奪衣缽的風波漸漸平息,便來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當時正值印宗法師在講《涅盤經》,慧能聽到二僧在辯論關於風吹幡動的問題,壹個說是風動,壹個說是幡動,爭認不下,慧能來到二僧面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壹語驚四座,也引起印宗法師的註意。印宗久聞黃梅衣法南來,今看到慧能談吐不凡,便猜想是稟受衣法者,壹問果真如此。

遂請慧能拿出衣缽,眾人禮拜。印宗向慧能請教弘忍禪法,慧能引《涅。

2. 《壇經》兩則 翻譯

五祖弘忍(方丈)於夜半三更時分叫慧能到方丈室,講解《金剛經》。慧能壹聽,當下就大悟。那壹夜傳授佛法的事,其他人都不知道。五祖就把佛法和世代相傳的衣缽正式傳與慧能,說:“妳現在就是第六代方丈,衣缽將成為信物,以後代代相傳,佛法就以心傳心,讓他自己領悟。”五祖說:“慧能!自古以來,傳授佛法,就好象靠壹根絲吊著那麽危險。如果妳住在這裏,有人會來害妳,妳必須快快離開."

普天下的人都說南惠能北神秀,這是不明白事情的根源。(且: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神秀禪師在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擔任主持修行,惠能大師在韶州城東三十五裏的曹溪山住,禪法雖然同壹宗派,傳人分為南北,因為這樣而有了南北之說。為什麽有了漸頓和頓悟的區別?禪法就是壹種,人的悟性有慢有快,悟性慢的就漸頓,悟性快的就頓悟,佛法本身沒有漸頓和頓悟的區別,但是人的根器卻有敏捷和遲鈍的區別,所以才有了漸頓的區別。

3. 《壇經》兩則 翻譯

譯文:

五祖弘忍(方丈)於夜半三更時分叫慧能到方丈室,講解《金剛經》。慧能壹聽,當下就大悟。那壹夜傳授佛法的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五祖就把佛法和世代相傳的衣缽正式傳與慧能,說:“妳現在就是第六代方丈,衣缽將成為信物,以後代代相傳,佛法就以心傳心,讓他自己領悟。”五祖說:“慧能!自古以來,傳授佛法,就好象靠壹根絲吊著那麽危險。如果妳住在這裏,有人會來害妳,妳必須快快離開。"

普天下的人都說南惠能北神秀,這是不明白事情的根源。(且: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神秀禪師在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擔任主持修行,惠能大師在韶州城東三十五裏的曹溪山住,禪法雖然同壹宗派,傳人分為南北,因為這樣而有了南北之說。

為什麽有了漸頓和頓悟的區別?禪法就是壹種,人的悟性有慢有快,悟性慢的就漸頓,悟性快的就頓悟,佛法本身沒有漸頓和頓悟的區別,但是人的根器卻有敏捷和遲鈍的區別,所以才有了漸頓的區別。

擴展資料:

《壇經》簡介: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壹部經典。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壹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壹思想與《涅槃經》“壹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壹脈相承。

百度百科-六祖壇經

4. 壇經 的的翻譯

夜裏三更時候,五祖喚令慧能來到佛堂內,為他解說《金剛經》。慧能聽到經義後,頓悟受法。他在夜裏受法,旁人並不知曉。弘忍便傳下“頓悟”的法門以及衣缽,並說道:“妳(現在)就是禪宗六祖了,衣缽就是(傳法的)信物,壹代代延續相傳;傳法應以心印心,令他明白自性。”五祖又說道:“慧能,自古傳法的人,都命若懸絲。如果妳停留在這個地方,(恐怕)會有人加害妳,妳應該馬上離去。”

世人都說南能北秀,不知分派的根本原因。況且神秀禪師,……,法本同屬於禪宗,人的(停駐地)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派。為什麽有頓漸之別?佛法只有壹種,應效有快慢,應效慢就是漸,應效快就是頓。佛法是沒有頓漸之分的,只是因為人們領悟的能力不同,所以假名為頓漸。

如果要看《壇經》,可以看壹看中華書局和嶽麓書局版的。還可以對照看壹下《道德經》

5. 渴見水 的翻譯

應該是渴見水喻吧

Getting thirsty on seeing water.

出處

《百喻經》

本段原文

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 所,對視不飲。 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 愚人答言:“若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 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於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 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翻譯

從前有個笨人,口渴極了,想要馬上喝水。找尋多時,終於找到了恒河水,可是,面對河水,他卻站著不動,沒有下去喝水,旁邊的人很奇怪,就問他:“妳如此的幹渴,追尋了多時,現在到了河邊,卻為什麽不下去痛飲壹番?”那個笨人答道:“如果能把水喝幹我就喝,可是這河水滔滔不絕,我是不可能喝幹的,所以我才不喝。”周圍的人聽了這話,不禁都大聲哄笑,十分可樂,驚嘆原來世上還有如此笨的人。寓意這個故事,本人起初“口渴找水”,後來卻擔心“能不能把河水喝幹”所以旁邊的人笑他“愚不可及”。可是,世人盡管不像這個笨人蠢到了這種程度,但往往也是相差無幾。壹個人貧窮就難免想有財富,有了財富有要有名聲、地位、長壽,永無休止,也用不安寧。口渴了要喝水,有了水,還要非喝完不可。總是在“有我”之中兜圈子,欲往永遠也無法滿足。人們也能夠意識到欲往的不滿足和貪圖,給人生和社會帶來的苦果,但是往往在現實中難以節制自己,從而在泥灘中越陷越深。想要徹底解脫,只有達到“無我”的境界,才不能患得患失。僅從壹般的做人的道理來看,人生還是瀟灑壹點好,人到無求品自高啊!

6. 《附錄《壇經》》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附錄《壇經》《壇經》——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經典《壇經》,壹名《六祖法寶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創始者、禪宗六祖慧能(壹作惠能)的傳法記錄。

因系在法壇上宣講的經教,故稱。《壇經》記載惠能壹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由於歷代輾轉傳抄,因而版本較多,體例互異,內容詳略不同。據流通較廣的金陵刻經處本,其品目為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

即“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壹思想與《涅槃經》“壹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壹脈相承。

其誘導禪者修禪的實踐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無相為體,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系縛。

又主張頓悟說,認為“不悟即佛是眾生,壹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同時也強調:“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累劫,悟在剎那間”。

指出“法即壹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壇經》還發揮唯心凈土思想。

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壹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同時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壇經》的思想對禪宗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中國佛教著作尊稱為“經”的,僅此壹部。壹、主要版本1?法海本學者多認為是法海據慧能講法記錄而成,是現存的最早版本。

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發現,又稱“敦煌寫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波羅蜜經”壹作“婆羅密經”),1卷,約1.2萬字,這也是中國書名最長的古籍。原不分節段,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把它分為57節。

2?惠昕本晚唐或宋初僧人惠昕改編,***2卷11門,約1.4萬字。據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誌》和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載,為3卷16門。

3?契嵩本宋仁宗至和年間(1054—1056年)僧人契嵩改編,1卷10品,約2萬余字。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簡稱《曹溪原本》。

也有認為是元僧人德異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刊印本。4?宗寶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前後僧人宗寶改編,1卷10品,約2萬余字。

題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在法海本未發現前,為最常見的流通本。二、六祖與《壇經》思想《壇經》是浩浩三藏典籍中的唯壹壹部具有中國特獨風格的經典。

作為禪宗的重要經典,它所處的時代,正處於中唐諸宗爭秀的時期,而且由於慧能本人的弘揚,獨盛於晚唐,五代時期,可以肯定它在當時的思想浪潮中的價值和對禪宗的重大影響。禪是梵語“禪那”DHYANA壹詞的簡稱,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等義;新譯則為靜慮、禪定,是屬於 *** 的心地定法。

印度禪法成為很早在釋迦之前《奧義書》中的思想家為了與“梵”合壹,從不凈的肉體解放出“我”,便采用瑜伽的修定主義,作為甚修行法。瑜伽,為相應之宗,即人與神彼此的相應冥合,從而達到人種冥合之境,便是禪定。

後來釋迦佛在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上端坐思維,降壹切心魔,成就無上正道。由於應用了此內證之法,所以,“禪那”壹法列入六波羅密教綱中。

“禪那”壹詞,在印度是制心於壹處思維觀法之意,原為壹種修煉方法的通稱,也就是壹種調心、調息、調身的漸進實修法門。佛教中無論是空、有、大乘、小乘甚至婆羅門教以及外道,各派都以“禪那”為主要修習法。

比如婆羅門仙人阿羅迦修“非想非非想”、佛教大乘修“六度禪”、小乘修“四諦十二緣起法”、法相宗“五重唯識禪”、天臺宗有“三諦三觀禪”、華嚴宗“十玄六相法界觀禪”、真言宗“三密瑜伽禪”等,這些禪的內容與方法雖然修法不同,其層次與意境也有高低區別。然而萬流總歸宗,其源只至壹處,相傳昔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

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指月》卷壹。至此禪法如是於壹花壹微笑的密意中付界下來,這個傳說之後遂為禪宗以心傳心的承統依據,但隋唐間的大師們無此“釋迦拈花”的說法,大藏所收的經話中也末記載,唐德宗時有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始記此事。

此法由迦葉而下,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然而這壹傳承始終未脫佛教禪觀和外道瑜伽的影響,仍以禪定為主要修行法門。後來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將此實證之法,引進壹傳再傳,至六祖慧能之手創立南派頓悟法門,始奠立中國禪頓教的基礎。

慧能禪這壹系統之所以有中國特色,是因為它與菩提達摩所傳之印度禪法有明顯不同,印度。

7. 《壇經 ◎護法品第九》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壇經 ◎護法品第九原文神龍元年①上元日②,則天中宗③詔雲:“朕請安秀二師④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壹乘。

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⑤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薛簡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

究竟無證,豈況坐耶?”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壹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雲:“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

故《凈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壹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

師若凈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

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⑥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註釋 ①神龍元年:神龍是武則天年號,唐中宗沿用,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 ②上元日:陰歷正月十五。

③中宗:唐中宗李顯,武則天之子,683年即帝位,684年被武則天廢黜,705年復辟。 ④安秀二師:安;指嵩山少林寺慧安;秀,指玉泉寺神秀。

⑤內侍:皇宮內庭的侍衛,當指太監。 ⑥磨衲袈裟:壹種名貴的袈裟,據說是高麗國(朝鮮)所出產。

譯文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武則天和唐中宗下詔書說:“朕已經迎請慧安大師和神秀大師到皇宮中供養,在日理萬機的空閑時間,每天鉆研學習壹點佛法。兩位大師推讓說:‘南方有壹位慧能大師,受弘忍大師密傳的衣缽佛法,得到以心傳心的法門,可以向他請教。

’現在派遣內侍薛簡馳馬捧詔旨去迎請您,希望大師能大發慈悲,趕快來京城。”慧能大師向來使呈交了壹封稱病辭謝的表章,表示願意在山林裏終老。

薛簡說:“京城的禪師大德們都說,要想得到佛道的真諦,必須打坐學習禪定,不經過禪定的功夫而獲得覺悟解脫的,還從來沒有過。不知道大師您所講說的佛法宗旨是什麽?”大師說:“佛道是從內心得到覺悟,哪裏是靠打坐呢。

佛經上說,如果說如來佛是從坐、臥中得道,那是邪門歪道。為什麽這樣說?因為無處可來,也無處可去,沒有生也沒有滅,這就是如來真正的清凈禪意。

壹切法門本質上都是空寂,這就是如來真正的清凈打坐禪修。其深奧的境界無法作有形的證明,豈是打坐所能包括的?”薛簡說:“弟子回到京城,主上必然要問我,請大師大發慈悲,指示佛法的要旨,我好稟報兩宮的聖上,並告知京城裏修學佛道的人。

這就像壹盞燈又點亮了千百盞燈,讓黑暗都變成了光明,光明普照無有窮盡。”大師說:“佛道無所謂光明和黑暗,明暗是代謝變化的意思。

所謂光明普照無有窮盡,其實也是有盡頭的,因為光明和黑暗是相對而存在的兩個名稱。所以《凈名經》上說:佛法是不能比喻的,因為佛法不是相對而存在的。”

薛簡說:“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煩惱,修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照耀破除煩惱,那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又怎麽能解脫呢?”大師說:“煩惱就是菩提,它們並不是兩個東西,二者並沒有區別。如果想用智慧來照破煩惱,這是聲聞、緣覺二乘初級的看法,是坐羊車鹿車的階段,真正的大慧根大智慧,都不是這樣看的。”

薛簡問:“大乘境界的見解是什麽?”大師說:“明和無明,凡夫俗子們看做兩個東西,智慧的人就明白它們沒有區別。沒有區別的本性就是真實的本性。

真實的本性,在凡俗的地位不會減少,在聖賢的地位也不會增加,停留在煩惱中不會因此而迷亂,到了禪定的境界中也不會因此而空寂。它是不會中斷也不會永恒的,不來也不去的,不在中間,也不在內部或外部,不生也不滅,它的性質和表相如壹,總是存在而沒有變化,它的名字叫道。”

薛簡問:“大師說不生也不滅,這和外道的說法有什麽區別?”大師說:“外道所說的不生也不滅,是用滅來停止生,用生來顯示滅,這樣的滅等於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