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四診脈診記錄

四診脈診記錄

《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作者是晉代醫學家王叔和,成書於西晉初年(266年)至太康三年(282年)。

王叔和的脈學經典是對3世紀以前脈學的系統總結,有65,438+00卷。它摘錄了《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扁鵲》、《華佗》等。闡述和分析了脈象理論和脈象方法,首次提出脈象為浮。詳細描述了每種脈象在手指下的圖像和感覺,並指出了壹些相似脈象的區別。對它們進行了八組整理比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主心小腸、閉脈主肝膽、右手寸主肺大腸、閉脈主脾胃、雙手尺主腎膀胱的定位診斷,為後世中醫脈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明代李時珍著有《令狐脈》、《八脈考證》、《脈象考證》,都是關於“脈”的著作。

《湖濱脈》是作者研究“脈”的心得。他根據各種脈象學說的精髓,列舉了27種脈象。先用簡潔的文字,再用恰當的比喻來描述各種脈象,幫助讀者理解。其中,同類異脈的識別點和各種象對應的病證被編成歌曲和賦器,幫助讀者背誦。最後,所附宋、崔的《四言要領》也是壹部易背易記的詞匯,全面描述了與“脈學”相關的各種問題,所以本書是初學“脈學”的好讀物。

《奇經八脈考》是壹部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著。“十二經脈”是中醫關於生理病理機制的理論,“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之外的壹個旁支,是中醫“脈經”理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本書不僅詳細描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還結合主要病證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同時也是通過脈診來診斷疾病的壹個依據,所以也需要參考“脈學”的學習和研究。

脈學考證的主題是對當時流行的脈學著作《王叔和脈學》進行研究和評論,其內容是收集和記錄前人對該書的不同意見,結合作者自己的觀點,作為學術討論,因為脈學中有許多實際問題,如“七表八裏”、“男女脈位”等,對研究脈學可以起到壹定的作用。

《令狐脈經》列舉了27種脈象,即:浮脈、沈脈、遲脈、數脈、滑脈、澀脈、虛脈、實脈、長脈、短脈、泛脈、微脈、緊脈、緩脈、慢脈、弦脈、皮脈、快脈。每壹個脈象都配有壹首歌曲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