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讀辰州,得穿越古城長街古宅,從馬路巷下馬碑址駐足,再叩訪唐太宗敕建的龍興講寺,方能探尋其郡、州、路、府、道治所之歷史沿革,真正了解2000多歲的沅陵。
古籍記載:漢高祖五年,這爿山水之境便置沅陵縣,隸屬武陵郡管轄。伴隨著朝代更叠,地域稱謂之變著實頗多。
三國時,析沅陵、零陽縣地置即陽縣;梁代析沅陵縣置夜郎縣及盧州,至陳復並入沅陵縣,陳太建七年,置沅陵郡,治沅陵;隋朝,改辰州為沅陵郡,治沅陵;唐武德三年,析沅陵縣置盧溪縣。又析沅陵、辰溪縣地,置麻陽縣;宋乾德元年,置辰州盧溪郡軍事於沅陵;元朝,改辰州為辰州路,治沅陵。後改為辰州府;明嘉靖十二年,設湖北分守道,治沅陵;清順治九年,改辰州為辰沅郡;民國3年,廢辰州府復沅陵縣。
友人領我們逛老城古街,告知腳下這條路即是馬路巷,曾是古辰州歷代府衙官員騎馬出行的必經之路。這條寬近3米,長不過裏許之古街巷,竟存有天主教的天主堂,基督教的永生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佛教的白圓寺和道教道場。遙想當年五教並立,同處壹巷,和睦相處,各自傳播教義,此宗教文化現象堪稱罕見,著實耐人尋味。
歷史進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小城沅陵的擔當與作為,更令人浮想聯翩壹壹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長沙告急。11月3日,湖南臨時省會遷往沅陵:先遷址沅陵太常,後轉遷於沅陵縣城馬路巷。
省會緣何遷址沅陵?可作三方面考量:壹是戰略位置。沅陵處沅水中遊,五水在境,萬山雄峙,上扼滇黔,下障常嶽,楚之咽喉,實乃湘西門戶之稱;二是區域交通優越。沅陵總五溪之匯,水路交通便利,1938年湘黔公路開通,沅陵交通優勢愈加凸顯;三是沅陵自隋朝置辰州府後,歷代為郡、州、路、道、府治所,乃湘西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故從戰略層面考慮,湖南臨時省會駐沅陵,是戰略退守之睿智選擇。
當年省政府機關,就分駐於馬路巷壹隅的各宗教場所。
不足3萬人口的沅陵,於戰爭年代驟增20萬人馬,其生活必需品之稀缺與軍民承受的磨難,不言而喻:省直機關及省內外學校、醫院、銀行、工商企業相繼舉遷;大批的救亡團體、青年匯集沅陵,壹時間工廠林立,學校遍布,商鋪滿街,醫院眾多,抗日救亡活動如火如荼。
此期間,著名的《抗戰日報》由廖沫沙、田漢、周立波等人於沅陵復刊;湖南廣播電臺、長沙壹致劇社、新路、新知、生活書店等團體相繼遷往沅陵,翦伯贊、張天翼、譚丕模、草明、邵宇、潘天壽、王朝聞、歐陽山等壹批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在此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物是人非,如今這些教堂存作抗戰文物,老舊的門樓或墻上嵌著醒目標牌。我輩外鄉人來此看到這些樓堂與舊宅,莫不緬懷不屈沅陵,銘記戰火紛飛之非常歲月裏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