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玄裝故裏行

玄裝故裏行

玄奘故裏行

? 文/王際鑫(河南省文史館員) 

《西遊記》中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而歷史上真實的唐僧玄奘以及他的故鄉,人們卻知之不多。玄奘故裏在偃師,偃師是我的故鄉,對位於故鄉的玄奘故裏,我壹直沒去看過,壹直對那裏有壹種丟不掉的向往。  歲月流轉,情懷依舊,我看過大量的“唐僧取經”故事,也翻閱過不少有關歷史資料,最近,終於實現了瞻仰玄奘故裏的願望。  汽車從洛陽出發,沿207國道,在通往偃師緱氏的公路上駛過,窗外的晨色中,看到的是平坦如織的綠色田野,路旁郁郁蔥蔥的樹木往車後閃過,古樸的村莊在綠陰的掩映下若隱若現,兩層樓房的農舍院落不時映入眼簾……伴隨著車輪摩擦柏油路面的沙沙聲,我的思緒在遐想中奔馳:歷史上真實的玄奘,絕不是像吳承恩《西遊記》中描寫的人妖不分的糊塗僧人。玄奘在取經途中是壹位偉岸高大、手執錫杖、不畏艱險、負笈前行的高僧,在生活中是壹位睿智而堅毅的學者,在他的生活軌跡中,處處表現著對求學義無反顧的頑強精神。玄奘是唐代著名的宗教活動家,也是卓越的旅行家和翻譯家。他留下的聖跡和文化財富超越國界,為世人所驕傲,對豐富中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作出了貢獻,其部分著作成為現今研究中亞、印巴古代歷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獻。  

? 玄奘故裏位於河南洛陽東南40公裏偃師緱氏鎮陳河村。緱氏鎮北依白雲嶺,銜伊水,南望伏牛山,東臨軒轅雄關、西瞻伊闕龍門,沃野千裏,河谷縱橫。進入陳河村,是青山環抱的鳳凰谷,呈現在眼前的是壹幅美麗的田原風光。蔥蘢綠樹,簇擁著戶戶庭院;深巷古街內,淳樸民風依舊,村民悠然自得地在編織著自己精彩的世界。來到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壹眼望見村頭矗立著壹通高大石碑,正面鐫刻的“玄奘故裏”四個大字,出自趙樸初先生之手。玄奘故居大門上方,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題寫的匾額“玄奘故居”四個大字耀眼生輝,為古樸的歷史勝跡增添了文化色彩。玄奘故裏主要包括玄奘故居、陳家花園、西苑墓地三大部分。從故居整體看,青瓦白墻,朱門紅柱,錯落有致,布局巧妙,建築充分體現出隋唐時期東方住宅建築的獨特風貌。故居坐北朝南,大體為壹南北長方形院落,由前向後,依自然地勢漸次升高。沿石階蹬道而上,可達高四米余的青磚平臺,上有蔚為壯觀的漢白玉烏頭門,四周為雕有石獅、流雲、禽鳥花卉的漢白玉欄桿。  沿著故居中軸線甬路,可進入前院,有廳堂和東西廂房。東廂房傳為他大哥的起居室兼書齋,並有兄嫂二人的塑像。在西廂房內,陳列有玄奘主持翻譯的《大唐西域記》等多種佛經線裝善本,有譯為世界五種文字的《大唐西域記》的各種版本。  廳堂為前院的主體仿唐建築,高十余米,歇山出檐,舉折平緩,鬥拱碩大,甚為壯觀。廳堂原為接待賓客、談文論詩場所,後辟為玄奘紀念堂。廳堂正中有玄奘譯經塑像,左右兩側為其高足弟子塑像。故居前院植有梧桐、石榴、桂花、槐樹等,後院子午線左側的東廂房,是玄奘母親宋氏居室,據說也是玄奘誕生之處,還有玄奘的祖父母起居室後堂屋。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陳家老院的戶內迎屏,可稱彌足珍貴的文物史跡,仔細看去好似壹塊刻有“福祿壽的三星圖”,雖然經歷了壹千三百年的風雨洗禮,依然清晰可辨,而玄奘取經圖、策馬西行圖則線條優美,據此可以想見當年玄奘風采。除上述遺跡外,陳家大院還保留有誦經齋、鳳凰臺、馬蹄泉、陳家井等遺跡可供憑吊,尤其大院的壹棵蔥蘢翠綠的皂角樹和早已幹枯的古槐樹相抱生長,十分奇特。樹的旁邊,現存古井壹口,人稱“慧泉”。  故居南面,有陳家花園故址,坐南朝北,背靠鳳凰臺,正對陳家住宅。花園建有慈恩榭、誦經齋、橋亭、放生池,植有桃李杏樹,山勢玲瓏,曲徑流水,清幽異常。  西苑墓地位於陳河村西南約800米處,為玄奘父母的合葬墓地。墓地呈覆釜形,依自然地勢,河水環繞,十分幽靜。  玄奘病逝後,壹說葬於西安樊川北原,壹說葉落歸根,葬於緱氏鎮東南3.5公裏處的白鹿原(清乾隆十壹年編修的《偃師縣誌》:《舊唐書》亦言“歸葬於白鹿原”)。白鹿原中部有“靈巖寺”,據介紹,玄奘9歲起,常隨家人到寺中聽經,後被寺僧收為俗家弟子。後人為紀念玄奘,將寺院改名為“唐僧寺”。寺院位置緊傍今207國道,唐僧墓在該寺西北墻外。武則天登嵩嶽路過該寺時,曾賜金修寺,封地數頃。現存有山門、大雄殿、天王殿、火神廟等建築。  此行使我想到,瞻仰玄奘聖跡,感受中原歷史文化,更應探究歷史上真實的玄奘,使其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發揚光大。 (結下頁)

? 據史書及當今學術界考證,玄奘原名陳瑋 ,出家後取名玄奘,又因為他是唐朝高僧,後人稱他唐僧。他出身於官宦家庭,十三歲在洛陽出家,後又來到唐朝國都長安(現在的西安市)。為了求法深造,他曾到成都,南下荊州。遊學的結果,使他越來越感到“聖典隱晦,宗師異說”,決心到印度求取“真文”。他毅然負笈遠行,踏上了漫漫征途,出玉門、經西域、過大漠、越雪山,終於來到印度的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等諸多佛教聖地,與有名望的高僧切磋、研究佛教經典。經過十七年的磨難,於貞觀十九年,負載取得的梵文經典六百五十七卷,回到了長安。玄奘“西天取經”歷盡風雨坎坷,絕糧不悔、重病不悲,終於取回了“真經”,完成了自己矢誌不渝的夙願。唐太宗在聖教序裏稱道:“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 梁啟超先生稱玄奘法師 “在求法譯經事業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玄奘孤征十七載,獨行五萬裏,足跡遍於西域、印度壹百三十國,留下了壹部不朽的遊記———《大唐西域記》,玄奘是壹位偉大的旅行家;他通達中印文字,洞曉三藏教理,由留學僧而最後主持當時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講席,受到印度及西域各國國王、僧俗敬重和歡迎的偉大的佛教學者;他系統的翻譯規模,嚴謹的翻譯作風和巨大的翻譯成果,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空前絕後的光輝典範。  出行時,他僅是個默默無聞的普通年輕僧人。歸來時已成了名震中外的壹代宗師,朝廷不僅派官員僧眾出城迎接,唐太宗還親自召見,並賦予他綱紀天下僧徒的權力。但是,玄奘無心於此,只求到嵩山少林寺去專心譯經。但唐太宗卻執意把為穆太後修建的弘福寺讓給他做譯場,還派宰相房玄齡等人協助他編譯經卷。  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高宗)為追薦亡母文德皇後,在長安建了慈恩寺,並詔令玄奘來任住持,還為他建了翻經院。玄奘壹行入駐慈恩寺時,朝廷特意舉行了盛大的典儀,儀仗隊以錦彩軒車壹千五百乘和各色繡旗為前導,後隨傘蓋三百余頂,還有二百多幅繡畫佛像和各式金銀佛像,玄奘端坐彩車為先導。京城各寺僧眾捧著供香和鮮花,隨行誦經,連皇宮的侍衛、車隊也都出動了。太宗皇帝率太子、後妃在城樓上觀瞻目送,京城數十萬人夾道觀看。  玄奘在慈恩寺除了翻譯經卷,還根據他取經途中的見聞,撰寫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記述了上百個國家的山川、城邑、人文、習俗、物產等,成為現今世界上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後來他又移居陜北宜君山的壹處幽僻寺院,用六年時間翻譯了《大般若經》等二十多萬言。待到他積勞成疾,行動困難時,又堅持掙紮著翻譯了《大寶積經》,直到生命的最後壹息。他壹生翻譯經、論七十五部,計壹千三百三十五卷,還把壹些中國古籍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對佛經的翻譯,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十分嚴謹,被稱為“新譯”,令人贊嘆不已。他對待事業的獻身精神,更是令人感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因為有了吳承恩的《西遊記》,才使神話中的唐僧玄奘家喻戶曉,也因為確有生活中真實的玄奘以及這位毅力驚人的高僧所完成的稀世業績,玄奘故裏才能夠得以不斷修葺保留至今,才有眾多的遊人慕名前往觀瞻其聖跡美景,以探究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真實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