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遷鶯 (宋·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裏,壹鉤新月。
喜遷鶯 (宋·黃裳)
(1)梅霖:梅雨。這三句意謂,梅雨剛剛停歇,正是深紅色的石榴花爭開的時節。寫時令之美。
(2)角黍:粽子,因以蘆葉裹成角狀,故名。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極言其精致、珍貴。玳筵:以玳瑁裝飾坐具的宴席。這幾句寫宴會之盛。
(3)鬥巧:比賽技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絲雙結:把彩絲連結在手腕上。《荊楚歲時記》:“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兩句意謂青年男女用五彩絲纏了手臂在壹起鬥草遊戲。
(4)艤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邊,艤船攏岸。兩兩:壹雙雙,壹對對。
(5)喧雷:喧響聲如雷。方徹:才完結。
(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觀競渡。
(7)鉤:形容新月如鉤。
此詞上片先寫端午自然風光,接著鋪述種種風俗:嘗角黍、品香蒲、戲鬥草、結彩絲,而競龍舟是其中最盛大的習俗。全詞有點有面,有敘有議,聲與色齊作,景與情交融。音節瀏亮,造語清圓,色澤艷麗,感情歡快,仿佛壹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風俗畫。
2.有關端午節的詩句配上圖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3.和端午有關的詩句關於端午的詩句古詩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明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 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 無酒淵明亦獨醒。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同樣是競渡,在不同人的眼裏,卻有著不同的熱鬧與郁憤。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喊,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競渡曲 唐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壹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註。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流棹西來恨未銷,魚龍寂寞暗風潮。 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
乙卯重五詩 宋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 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嶽州端午日送人遊郴連 唐 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裏客於郴。 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掛錦,采芳城上女遺簪。 九嶷雲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同州端午 唐 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端午日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禦衣之上都 唐 杜甫 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鹹京。 向公泣血灑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
逆胡冥寞隨煙燼,卿家兄弟功名震。 麒麟圖畫鴻雁行,紫極出入黃金印。
尚書勛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 裁縫雲霧成禦衣,拜跪題封向端午。
向卿將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
端午感興 宋 文天祥 當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 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
和中甫端午韻不依次 宋 文天祥 黃茅古道外,羸馬發南州。 有客嗤齊魯,何人念楚囚。
歲年付流水,風雨滿滄洲。 手把菖莆看,黑頭非所求。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壹千年。 端午遍遊諸寺得禪字 宋 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沈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端午遊真如遲適遠従子由在酒局 宋 蘇軾 壹與子由別,卻數七端午。
身隨彩絲系,心與昌歜苦。 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
兒童喜我至,典衣具雞黍。 水餅既懷鄉,飯筒仍湣楚。
謂言必壹醉,快作西川語。 寧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獨攜三子出,古剎訪禪祖。 高談付梁羅,詩律到阿虎。
歸來壹調笑,慰此長齟齬。 少年遊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宋 蘇軾 銀塘朱檻曲塵波。
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
好將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
到官病倦未嘗會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 蘇軾 我生亦何須,壹飽萬想滅。胡為設方丈,養此膚寸舌。
爾來又衰病,過午食輒噎。繆為淮海帥,每愧廚傳缺。
爨無欲清人,奉使免內熱。空煩赤泥印,遠致紫玉玦。
為君伐羔豚,歌舞菇黍節。禪窗麗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金釵候湯眼,魚蟹亦應訣。
遂令色香味,壹日備三絕。報君不虛授,知我非輕啜。
浣溪沙 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壹千年 齊天樂 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
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
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菩薩蠻 宋 陳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
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
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
4.有關端午節的詩句帶譯文、圖片喜遷鶯 (宋·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裏,壹鉤新月。
喜遷鶯 (宋·黃裳)
(1)梅霖:梅雨。這三句意謂,梅雨剛剛停歇,正是深紅色的石榴花爭開的時節。寫時令之美。
(2)角黍:粽子,因以蘆葉裹成角狀,故名。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極言其精致、珍貴。玳筵:以玳瑁裝飾坐具的宴席。這幾句寫宴會之盛。
(3)鬥巧:比賽技巧。南朝
5.端午節手抄報資料(來歷,詩詞)壹、端午的來歷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壹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二、關於端午的詩詞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擴展資料
2006年5月20日,端午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正式將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規定農歷端午當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2009年9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紮比審議並批準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中國“端午節”名列其中。這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百度百科-端午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
6.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古詩端午復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制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百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度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問,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答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7.關於端午的詩句古詩有哪些1.唐朝詩人文秀《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的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唐朝詩人盧肇的《競渡詩》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3.唐朝詩人李隆基的《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4.唐朝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5.唐朝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6.唐朝詩人張耒的《和端午》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7.宋朝詩人陸遊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宋朝詩人許文通《端陽采擷》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端午
讀音:duān wǔ
釋義:農歷五月初五日。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日自沈 汩羅江 的古代愛國詩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
背景: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有吳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壹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
8.關於端午節的相關詩句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 劉禹錫《競渡曲》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 宋祁《屈原祠》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 蘇軾《屈原塔》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
——宋 蘇軾《少年遊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壹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粽團桃柳,盈門***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閑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壹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裏畫簾揭。淩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向時癡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問明年此夜,壹眉新月,照人何處?——宋 盧祖臯《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靈均標誌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言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壹笑,吊千古。——宋 劉克莊《賀新郎 端午》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 。
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累。——宋 劉克莊《乙卯端午》其壹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沈魄。
9.端午節手抄報與古詩和由來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壹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壹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壹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
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壹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
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壹。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