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壹到,立刻就報”這句話出自《纓絡經·有行無行品》。《纓珞經》,全名《菩薩瓔珞本業經》。律藏可粗分為大、小乘律;小乘律講七眾別解脫戒,大乘律則主張菩薩戒的重要。
本經屬大乘律典,內容為釋迦佛說明凡夫修行到證佛果所有修證次第,分為菩薩五級五十二階位的過程,以及菩薩戒的內容。
《纓絡經》是以十波羅夷為攝律儀戒,以八萬四千法門為攝善法戒,以慈悲喜舍化及壹切眾生皆得安樂為攝眾生戒,在《瓔珞經》裏稱此三聚凈戒是“三受門”,指出這三受門是菩薩壹切戒的根本。
擴展資料
佛教據記載早在秦朝時就摻入中國,那時的秦朝對於佛教的到來還是處於抵觸狀態,到了東漢末年開始盛行。在佛經大全中能保留到現在的經文甚是珍貴。《楞嚴經》眾所周知,是壹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壹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
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凈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
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壹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
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百度百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百度百科——纓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