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荈賦文言文翻譯白話

荈賦文言文翻譯白話

《荈賦》是晉代杜育的賦作。

此賦所涉及到的範圍包括自茶樹生長至茶葉飲用的全部過程。從“靈山惟嶽”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寫茶葉的生長環境、態勢及條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寫了盡管在初秋季節,茶農也不辭辛勞地結伴采茶的情景;接著寫到烹茶所用之水當為“清流”,所用茶具,無論精粗,都采用“東隅”(東南地帶)所產的陶瓷;當壹切準備停當,烹出的茶湯則有“煥如積雪,曄若春敷”的藝術美感;最後寫飲茶的奇妙功效。

作品原文

靈山惟嶽,奇產所鐘。瞻彼卷阿,實曰夕陽。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岷方之註,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甌;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沈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績青霜,白黃若虛。調神和內,倦解慵除。

作品鑒賞

《荈賦》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詩詞曲賦類作品。荈,音chuǎn,指采摘時間較晚的茶。晉郭璞:“早采者為荼(即茶),晚取者為茗,壹名荈。”

在現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賦》是中國茶葉史上第壹篇完整地記載了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文章從茶的種植、生長環境講到采摘時節,又從勞動場景講到烹茶、選水以及茶具的選擇和飲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寫“靈山惟嶽”、“豐壤”指的是生長環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時節,“結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場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對水的選擇,“東隅”、“陶簡”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對茶具的選擇,“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時的茶湯狀態,“調神和內,倦解慵除”指的是飲茶的功效。

賦中客觀地鋪敘茶的生長、采摘和煮飲的情景。從這篇世界最早的茶賦可以體會那個時代的茶道生活之美。

地利:產茶的地方是高聳靈秀,珍奇物產匯聚的山嶽。“靈山惟嶽”謂高大的靈山,疑指陜西岐山,亦稱“鳳凰山”。瞻,看。卷阿,地名,據《岐山縣誌》,卷阿在縣西北二十裏,岐山之麓。山勢盤旋曲折,土壤豐腴滋潤,滿山滿谷都是荈草。荈草,即茶樹。

天時:從天上降下甘美的雨露滋潤肥腴的大地,也降落在茶樹上,時節剛好是初秋農閑的時候。

人和:在農事暫時結束的時候,稍有空閑,於是邀了許多人,成群結伴去山上采茶、作茶。采茶、作茶被當作郊遊踏青壹樣,是壹種樂趣。

擇水:煮茶用水要汲取岷江上遊所流下的清水。岷江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北。煮茶用水的選擇也是壹種情趣。

擇器:選擇煎茶用的陶器(茶碗等),壹定要東甌所制造的。東甌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壹帶,這裏指的是越州窯的青瓷。如果酌取茶湯,則要用匏瓜作成的盛器,取法於周朝之賢王“公劉”饗宴群臣,酌酒用匏的飲用方式。公劉,古代周族領袖,傳為後稷的曾孫,夏代末年率周族遷居到豳(今陜西彬縣東北),觀察地形水利,開墾種植,安定居處。

茶湯的鑒賞:茶剛煮好的時候,沫是往下沈的,而細輕的湯花則浮上來,光亮鮮明好像耀眼的積雪,華麗燦爛又如欣向榮的春花壹樣。

從以上可知先民農閑之余,過著性靈豐富的茶道生活,杜育因之而完成這首清和典雅、膾炙人口的茶賦。

作品地位

《荈賦》是第壹次寫到“彌谷被崗”的植茶規模,第壹次寫到秋茶的采掇,第壹次寫到陶瓷的宜茶,第壹次寫到“沫沈華浮”的茶湯特點。這四個第壹,足以使《荈賦》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

《荈賦》比唐朝陸羽的《茶經》要早四百多年,陸羽在其《茶經》壹書裏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這在《茶經》壹書裏實為罕見。由此也可看出《荈賦》在中國茶葉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