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周易》到底是怎樣壹本書?

《周易》到底是怎樣壹本書?

《周易》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壹,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淵深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魅力的壹部經典,被尊為“群經之首,諸子百家之源”。《周易》及其衍生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和源頭之壹,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產生了深遠而又巨大的影響,其影響力不但涵蓋了中國乃至東亞的傳統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也與中國乃至東亞傳統的建築、醫學、音樂、繪畫、日常生活等有著緊密相關的聯系。現在的《周易》壹書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

《易經》的作者與成書時間,歷代多有爭論。最早的有“伏羲始畫先天八卦”的說法,後來的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說法。後壹種說法源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學著作《史記》,多為古人采信,所以歷代多認同司馬遷的說法,即《易經》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裏(位於今河南湯陰城北4公裏處)期間的著作。現代人對此亦有持另種觀點,認為《易經》並非由壹人所著,而是出自於商周時期的壹批巫官、史官與蔔官之手,並參考了歷代相傳、不斷積累下來的占筮資料、歷史文書以及社會生活經驗的點滴加工整理而成的,這個觀點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易》帛書中得到了相應的印證,帛書《周易》與歷代通行的《周易》有著相當的差別。盡管有著以上爭論,不過,《易經》成書於商周時期應是確定無疑的。

《易傳》是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據說源自孔子,由孔子的後學編撰而成,亦可以看作是壹部指導人們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著作。《易傳》由七篇文章構成,其創作時間離經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是解釋說明經文的最原始、最權威的文字。這七篇文章分別是:《彖傳》、《象傳》、《系辭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其中,《彖傳》、《象傳》、《系辭傳》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

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便是出自《易傳》。例如,“壹陰壹陽之謂道”, 語出《系辭》上篇。“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語出《系辭》下篇。而對於“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對於“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本文僅對《周易》進行了簡單而粗淺的介紹,易學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之滄桑,歷久彌新,其價值為古今中外所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