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代有什麽劇毒動物?叫什麽名字?
龍 :讀音lóng基本釋義 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由各種動物的身體部分組成,身體長,有鱗,有角,有爪,能走,能飛,能遊泳,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2.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 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4. Lóng龍 姓氏。 5.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壹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6. 西方神話中帶翼的動物。參見西方龍 7. 佛教中天龍八部之壹,Naga。 8.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之壹。 [編輯本段]中華神龍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zhuān xū)乘龍至四海”、“帝嚳(kù)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jiāo)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的叫虬(qiú),無角的叫螭(chī)。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註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此,“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龍是華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國的象征!龍的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壹。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壹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裏,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壹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壹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壹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壹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壹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壹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見上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壹,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壹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 繁體寫法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壹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壹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幹什麽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壹個概念:其壹,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10 14:54龍的起源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壹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壹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壹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達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壹見解的是聞壹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壹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壹種精神,而不是壹種物質。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壹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後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經常自稱“龍的傳人”。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壹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10 14:56 龍的精神: 龍的足,為九州列土封疆, 龍的心,為民族寄托希望, 龍的魂,為華夏譜寫篇章, 龍的骨,為中國鑄造脊梁!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 是龍的血脈潺潺流淌; 夏商周漢,魏晉隋唐, 是龍的翅膀振振翺翔。 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百萬裏方圓錦繡壹方; 元明清後,建***和國, 五千年上下源遠流長…… 悠久的文明,令人神往, 美麗的傳說,淒婉感傷, 不朽的精神,深沈悲壯, 不敗的鬥誌,奮發激昂! 盤古開天,女媧孕養, 龍的傳人代代成長, 後羿射日,誇父逐陽, 龍的子孫世世流芳! 八百裏長城,阻不住孟姜, 阻不住那百轉柔腸, 三千尺天河,隔不斷牛郎, 隔不斷那萬仞剛強! 動人的故事,源於質樸善良, 善良的民族,無愧禮儀之邦, 民族的傳統,皆為溫良儉讓, 民族的性格,向來無畏刀槍! 龍的故鄉,龍的精神萬眾傳揚, 龍的精神,龍的兒女熔鑄身上—— 經歷了數千年滄桑,哪怕是十萬裏遠航,誰也不會忘記我們的祖上炎黃! 晨風颯爽,夜雨瀟湘, 精心雕琢著龍的模樣, 冬雪融融,春雷朗朗, 龍的氣度照進人間萬象! 歷盡了無數雨雪風霜, 不斷譜寫著沁人篇章, 巨龍昂首於新的曙光, 世紀的鐘聲也為之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