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意思是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光榮自豪,希望來生能再次生在中國。這句話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部作品裏的,將我國建立前後的國內外的壹些軍事外交的重大事,用動物漫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原本嚴肅的歷史變得妙趣橫生。
相關介紹:
華夏,也稱“華”、“夏” 或 “諸夏”等。“華夏”壹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從考古來看,華的概念與仰韶文化有關。
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裏的“華”亦即“夏”。
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壹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壹層的價值在文化沈積方面。
比較著名的華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其中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譽為華夏“第壹人文始祖”,華夏先民在黃河、長江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