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考試研究專家:到底什麽是申論?
郭五林 關於申論的來源,很多書上說申論壹詞取自《論語》中孔子所說的“申而論之”,但本人查閱了多個各種版本的《論語》,均未有“申而論之”的提法。筆者先後請教過多位講授古代漢語或古代文學的專家、學者,均說未見《論語》中有“申而論之”的提法。有人認為這是壹個俗語,就是引申論述的意思。在同事的幫助下,筆者所能見到的“申而論之”最早見於清朝編撰的《四庫全書禦制讀史記儒林傳》“直以為文王後妃時所作蓋本毛萇之義可謂具有卓識而未言三家之失扵傳訛茲故申而論之”。該提法又見《四庫全書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八十》:“恐後人之謬為比擬,是以申而論之。”兩處申而論之,與今天的申論壹詞意思基本相同。至於“申論”壹詞,其最早提法見於何處,則不得而知。對申論來源的考證和勘誤都壹樣的困難。我想最好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將申論的意思進行確認。查閱多種古籍資料和現代辭書,綜合申論這個詞中與申相近的意思,主要有:(1)伸展;伸張。(2)指施展。(3)延緩;延長。(4)表明;表達。(5)申誡;告誡。(6)明白。(7)重復;壹再。 論的主要意思有:(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 (2)研究。(3)推知。(4)敘說;說。(5)言論;輿論。(6)主張;學說;觀點。(7)文體的壹種。即議論文。(8)泛指文章。可以看出,論既可理解為名詞,也可理解為動詞,兩者都講得通。 至於這樣壹個詞語,如何解釋更妥當的。經過認真思考和反復斟酌,我認為,對於申論的理解,要抓住兩點:壹是申論的方式,是引申,展開。這應當是申字的最基本含義。事理得到引申,論述得到展開之後當然就有表明、明白之意。二是申論的表達方式是論,即論述,這是其動作行為。這種動作行為的符號是語言,其表現形式是壹篇議論文,其主體信息是闡述自己的觀點。(郭五林著) 綜合起來,申論就是針對特定事實展開論述從而表明自己的觀點。申論是動詞,也是名詞。作為壹種應答方式時它是表示申論這個動作。作為壹種應答結果時是指寫在紙上的文字。本書中兩個意思都常使用。提請大家閱讀時結合語境理解清楚。 申論學的定義。本定義將采用“屬+種差”的方式來進行。申論學是針對特定事實展開論述從而表明自己觀點的壹門學科。對於這個定義,我想主要是把握兩點:壹是申論的基礎,是特定事實。這種特定事實,其表現形態有三種,第壹種是文字材料,如通常的申論試卷,第二種是圖文材料,如電視節目。第三種是現場材料。如事件現場。當前考試通常采用第壹種材料方式,第二種在個別省市的公考中已有使用,第三種暫時還未聽說,不過肯定會出現。二是申論的目的,是表明壹種觀點。可贊同,可反對,重在表明作者立場、態度、觀點。因而申論在論述過程中可立論、可駁論,或二者兼而有之。三是申論的體系,作為壹門學科,它有其認識論基礎、方法論基礎和具體表現形式。 申論在當前主要是被理解為壹種考試科目。但這種理解是狹隘的。這種理解導致很多申論參考書在編寫時找不到合適的申論範例,大家互相轉抄,都是閱卷教師從考場帶出來的那幾份範例。而事實上,凡是針對特定事實展開論述從而表明自己觀點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申論範例。所以,最好的申論就是公務員在行政過程中為了表達自己的行政意圖而進行展開論述從而表明自己觀點的文章。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那些采用文學作品作為申論案例的參考書加以否定,那是對申論缺乏深刻理解造成的。遺憾的是,采用文學作品中部分材料作案例分析的參考書依然存在。 本書對當前參考書中出現的問題和毛病花大力氣進行了修正,選取了很多現實生活中出現的、由公務員寫作的優秀的申論文章,把它們作為範例。讀者測試反映表明,這種引例方法有助於培養讀者的申論意識和習慣,能夠較好地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算是本書的壹個對讀者的壹個具體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