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配圖

文言文配圖

1. 想要漂亮的古文配美圖

-1終於為那壹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後,不過壹場,山河永寂。

-2千秋功名,壹世葬妳,玲瓏社稷,可笑卻無君王命。

-3鳳凰臺上鳳凰遊,負約而去,壹夜苦等,從此江南江北,萬裏哀哭。

-4嗟嘆紅顏淚、英雄歿,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歡顏。

-5風華是壹指流砂,蒼老是壹段年華。

-6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態,也能成就壹場驚鴻。

-7妳要記得,紫檀未滅,我亦未去。

-8誰在歲月裏長長嘆息。

-9漢霄蒼茫,牽住繁華哀傷,彎眉間,命中註定,成為過往。

-10紅塵初妝,山河無疆。 最初的面龐,碾碎夢魘無常,命格無雙。

-11江南風骨,天水成碧,天教心願與身違。

-12山河拱手,為君壹笑 。

-13如是顛簸生世亦無悔。

-14荏苒歲月覆蓋的過往,白駒過隙,匆匆的鑄成壹抹哀傷。

-15那被歲月覆蓋的花開,壹切白駒過隙成為空白。

-16褪盡風華,我依然在彼岸守護妳。

-17那些繁華哀傷終成過往,

請不要失望,平凡是為了最美的蕩氣回腸。

-18妳的路途,從此不見我的蒼老。

-19長歌當哭,為那些無法兌現的諾言,為生命中最深的愛戀,終散作雲煙。

-20隨妳走在天際,看繁花滿地。

-21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22妳要記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東。

-23蒼茫大地壹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24寄君壹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25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聽弦斷,斷那三千癡纏。美圖的話百度上找找。或者樓上TOPIT網站裏。

2. 文言文手抄報

手抄報的板式不要太火爆,因為主題是文學,我不知道妳是幾年級的學生,所以不能確定什麽樣階段的文學作品適合妳,如果是小學,那就選擇壹些短篇散文摘抄(魯迅的就別選了 很深奧 不怎麽好理解 建議選擇朱自清的);如果是初中的那就建議妳摘抄壹些短篇小說(歐·亨利 莫泊桑的都不錯);如果是高中生那就可以選擇魯迅的雜文和短篇摘抄也可以找壹些余秋雨散文。以上是準備工作。主題是:文學。題目可以用“精髓”髓字不怎麽好寫,可以用其他的有創意的詞代替內容:我上邊說的那些根據妳自己學級來選擇,其實文學部分也有中國的古文學,簡單的說就是文言文、古詩詞,妳可以選擇壹些唯美的古詩詞做壹些點綴。我建議妳的板式安排上用4開的紙,第壹:選擇短篇小說壹篇(或散文)在文末寫上自己的簡短的感受(因為老師之所以讓妳做這個其中的目的就是拓展妳的閱讀量,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又會是妳的手抄報的壹個亮點)第二:壹片文言文,或古詩詞,寫上白話文的翻譯,如果妳已經上初中了就用文言文吧《滕王閣序》不錯,妳可以摘壹段,因為翻譯很長。文言文的話就寫上壹些要註意的詞的解釋。第三:如果還有空隙,就摘壹篇詩歌,徐誌摩的不錯。泰戈爾的長詩不多。第四:如果可以的話妳上網查壹查文學的時間段的分化,什麽是現代文學什麽是近代文學什麽是古代文學,做壹個資料小卡片,讓妳的同學長點見識。關於背景,不要太花哨,簡單壹點就好,最好是黑白版的,妳知道矢量圖嗎?上網查壹下 矢量圖 線條的 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就好,這個也不難。可以找壹些有創意的藝術字,模仿壹下,如果妳有能力自己創新就更好了,我給妳的建議也就這麽多了,在寫之前先設計好板塊,規劃好。要留給自己寫明自己的地方哦。加油!祝妳成功。對了,做事情不要嫌麻煩,要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背後的努力工作是少不了的。

3. 這兩段圖片的古文什麽意思

圖壹: 原文: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事無不利。循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

翻譯:人心從根本上就具備了仁義道德,正是天理賦予人心這樣的品質。追名逐利的意願源自我們的內心,而它表現在對滿足物欲的追求。而這就體現出人的欲望是自私的。遵循天道和自然,即使不刻意去追求事事順利得益,在未來事事都會自然而然的有利於妳。遵循自己的欲望,刻意的追求事事順利得益,反而不會得到,而且會使因為私心雜念產生的種種害處隨時追隨著妳。

圖二:原文:前三代吾無論矣,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年余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非哉?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

翻譯:夏商周三代,是古人所謂的“聖明時代”,所以李贄也認為沒什麽可評論的,即他同意前人的觀點。承認前三代“聖明”。後三代,即“漢唐宋”,“中間”指從漢到宋這期間。從漢朝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取得了統治地位,孔子也被神化,孔子的觀點再也沒人敢於批駁。所以李贄認為這期間的人“無是非”(即不敢對孔子學說發表“對”和“錯”的看法。)這期間的人並不是沒有說過什麽東西對,什麽東西錯,只是他們的觀點不是發自他們本心,而是以孔子的觀點為判斷標準,所以說他們沒有判斷“對”和“錯”的能力了。可見李贄對後三代是持否定態度的。認為後三代的人已經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迷信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