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誕生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大師寫的演義小說,小說作為文學藝術,就難免會有藝術加工。 故事要有英雄,像我之前寫的文章《英雄的誕生》中所說的,文學作品中的英雄要滿足幾個條件才能讓讀者記憶猶新,回味無窮。
其壹就是落差美學 ,英雄起於毫末,壹個是賣棗的,壹個是賣肉的,最後都封侯拜將。擱在現在就是百試不爽的屌絲逆襲的套路,張飛更是還成功迎娶白富美!
其二就是悲劇收尾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英雄的故事就如戲曲波蕩起伏的樂曲,悲劇的收尾就好比壹個驚艷的詠嘆調,讓讀者聽眾蕩氣回腸,余音繞梁!久久不能自拔。其中尤其以關羽最典型。說完英雄創作了,羅貫中自然要把自己塑造的IP豐滿壹下,武功要厲害才符合英雄形象,也就是傳說中的主角光環!
還原 歷史 來分析
時間回到東漢末年,三國動亂年代,連年戰亂導致中原人口十不存壹。
能在那個年代留名青史,首先就要有超乎常人的運氣,畢竟能夠活下來就很不錯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跟對了人,站對隊伍。這點也跟運氣離不開!比如本事很厲害的高順,卻跟了只愛美人的呂布,這跟誰講理去!。
最後,所謂的武力過人,萬夫不敵之勇,有點像現在的明星炒作。妳再能打,不是領導親信,那妳也是不能打。總而言之還不是領導說妳有就有,領導說妳沒有就沒有。
詳細案例可以參考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衛青、霍去病,他們真的是靠個人武力排名的麽,還是靠裙帶關系?捫心自問妳也會找出答案。
過去打仗就是比力氣,在古代人高馬大誰打得贏,關羽身長九尺,就是沒有兩米,少說也是1.9以上的大個子,跟平常1.7或者1.6的小兵打當然不會吃虧,優勢很大,呂布身長壹丈,這個絕對上兩米了,拿個方天畫戟跟個電線桿子壹樣拴來拴去,誰能近身,而且身手還不凡,這就能理解為什麽關羽單挑呂布還是有點膽怯的,就張飛看不慣呂布,那是他膽子大,也是八尺身長,約1.84,三國裏沒有提到張遼多高,但我認為他肯定不是那種人高馬大那種,光憑力氣打仗的人,他應該算是有絕對武藝的,能讓呂布看上當八健將之首說明武藝高強,關羽也嘗誇他,此人忠義,對張飛還說武藝不在妳我之下,說明張遼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總體來說在古代,要不就是憑力氣,要不就是憑武藝了,三國時期那麽早,大多數將領都是力氣大的,也不排除有點武藝的人,
關羽、張飛功夫是不是頂尖的,這個倒不是很清楚,但是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關羽絕不是賣棗的,而張飛也絕不是殺豬的。至於他們到底是幹什麽的,請看在下細細分解。
1、關羽
關羽是個什麽出生, 歷史 上並沒有詳細的說明,根據《三國誌》裏的記載,關羽是河東解人,亡命涿郡。這句話的意思關羽是河東人,“亡命涿郡”的意思是說他殺了人,最後逃到了涿郡。
也就是說關羽是因為殺了人,才跑到涿郡的,這說明關羽早年並不是什麽良善人家,不然也不會殺人跑路,所以他在涿郡賣棗可能是在跑路期間,找的壹個掩護身份的職業。
2、張飛
張飛 歷史 上的記載說他是個“屠戶”出身,在這裏我想說的是, 歷史 上的“屠戶”這個詞,可不是說這個人是殺豬的,而是指這個人祖上出聲不是貴族,雖然家裏有錢,但也只能說他是個暴發戶。
在漢代對於壹個人的來歷,是非常有講究的,祖上做官、有貴族身份的才能收到士族的尊重,而那些祖上或者自己連個貴族身份都沒有的人,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暴發戶,再有錢士族也是看不上的。
這就是為什麽劉關張在桃園聚義的時候,為什麽要以劉備為尊,就是因為劉備是皇室後人,雖然是個編席子的,但是名分在那裏,這是壹個正經的漢朝宗室,尊貴非常,自然在論大小的時候,就要讓劉備做老大了。
以我多年的研究,終於破解其中奧秘。今天就將我的研究成果與諸君分享。
關公威猛,全靠馬快刀亮!
縱觀關公壹生大小百余戰,從未有使用弓箭的記載。可見關公不擅長、甚至不會使用弓箭。弓箭這東西,必須從小練習,日積月累,方能出神入化。古代習武,弓箭排在十八班兵器之首,學武必練弓箭。關公不會弓箭,可知他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材,沒有系統性學過武術。那他為什麽那麽厲害呢?主要靠馬快刀亮!
關公與人單挑,只有兩種情況,壹種是速戰速決,不過兩三合,就將敵人斬於馬下。壹種是大戰數十回合部分勝敗。
我們分析,關公特別善於觀察,善於利用物理光照反射的原理。特意制作了壹把青龍偃月刀,這刀就像壹面大鏡子,臨陣之時,關公把刀壹揮,用刀面將陽關反射到敵人的臉上,就在敵人被強光照射,閉上眼睛的霎那,關公催馬疾馳,轉瞬之間沖到敵方面前,壹刀收割人頭。可見學點物理,是多麽的重要!後來得到赤兔馬,更加如虎添翼。
關公用這壹招頃刻之間,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醜。神威無敵。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壹招雖猛,也有缺陷,就是陰天不能使用,晚上也難發揮威力。所以關公極少夜戰,過五關斬六將不得已來了壹次夜戰,也是在火把的掩護下進行的。至於陰天,關公往往與敵將大戰數十回合不分勝敗,比如戰黃忠、戰龐德、戰徐晃。可以說敗走麥城,很大原因就是南方陰雨天多呀!
真是成也物理學,敗也物理學。
張飛雄壯,全憑豹頭環眼!
張飛是屠戶出身,天天殺豬宰羊,自然練就壹手解牛刀法,壹身橫肉有千斤之力。這就是在勞動實踐中鍛煉出來的高強武藝,比那些花拳繡腿可厲害的多。但這不是關鍵。關鍵是張飛的長相,豹頭環眼。
嚇人不。
像豹子壹樣的頭,燈籠壹樣的眼睛,這玩意誰碰著都要嚇壹跳,偏偏張飛還會 獅子吼 ,動不動就吼上壹嗓子,還喜歡夜戰。大家可以想象,黑漆漆的夜裏,突然蹦出來這麽個豹子頭,瞪著個吃人的眼睛,壹身蠻力,已經嚇得魂飛魄散,冷不丁再聽他吼上壹嗓子,登時就能嚇得背過氣去!
關張二人,皆世之虎將,有萬夫不當之勇。以上文字,純屬扯淡,只為壹笑,諸君莫怪。
這裏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首先,咱們不能看演義行事。其次,就算是演義裏,也有幾點告訴我們張飛關羽絕對不是壹般平民。
第壹點就是張飛手裏的武器,丈八蛇矛,丈八蛇矛,妳可以把他理解成壹種槊的變種。
而槊,就不是壹般人能玩的東西了,槊的造價十分昂貴,其工藝及其復雜,用壹條壹條的細柘木桿晾幹後粘成槊幹,然後用麻繩橫向纏繞,塗上生漆,裹上葛布。這道工序要持續數年,而且報廢率極高。他的造價壹般小富人家玩不起。槊法也難練,沒有十幾年的工夫是成不了的。
可以說,張飛如果就是個殺豬的,他哪裏來的錢和精力去練得壹手好槊法呢?
還有關羽,三國演義上說關羽用的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不是沒有,但是那東西是練武打熬力氣用的,真的有八十多斤重,上不了戰場,而曹操送別關羽時賜給關羽錦袍,關羽是挑過來的,挑,是槊法之壹。且青龍偃月刀能做的,槊也能做,青龍偃月刀做不了的,槊還能做,因此守仁君認為關羽用的也是槊。
從所以,守仁君認為,從演義的細節推測,關羽可能是河東豪門,最不濟也是個大地主老財。張飛家可能是涿郡的大商人。都是家裏有雄厚的財力,且家裏都有有遠見卓識的長輩,知道世道不好,變從小就培養關羽張飛的文武藝。
《三國誌》裏說,關羽張飛是萬人敵。所謂萬人敵,那是兵法上用兵如神的存在,不是自己能砍壹萬個人。
打仗靠的是士兵的素質,陣形,裝備,將軍的指揮和用兵能力,不是看妳將軍個人武藝有多高。妳武功再高,放壹萬個人站那不動讓妳砍,也能把妳砍虛脫了。就算是沖鋒陷陣的猛將,他周圍也有壹堆親兵保護,這堆親兵給他擋刀擋箭。將領個人武藝不需要多高,因此關羽張飛也是那種熟讀兵法之人。在古代,識字率低的可憐,壹般屠豬賣酒,看門護院之人,能識字就不錯了,更別說接觸兵法了。
還有,將軍最重要的還是實戰經驗,要不然也就是紙上談兵。關羽張飛成名之前打了十幾年的仗,這大大小小的戰鬥經驗成為其日後成名的基礎。
還有,演義裏評價關羽張飛劉備最多的就是袁術。袁術評價他們屠豬賣酒,看門護院,織席販履不過分。連袁紹在他眼裏都只是個家奴,他可是根正苗紅的四世三公,在當時論地位恐怕也只有弘農楊氏能比壹比。
話說關羽,張飛是三國演義最能打的武將,和劉備成為拜把兄弟後,幫著兄弟提著家夥就去打天下了。
看似豪情萬丈不過似乎有點不對勁。
後人對他們的功夫產生了懷疑?他們壹個是買棗出身,壹個是殺豬的,可是他們的武功都是哪裏學的?這麽能打的人早幹嘛去了?
後世對兩人武功的解釋也是十分的無理頭,可以說就是扯淡的,不過也十分有意思。
名著中有介紹張飛曾經是個殺豬的,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殺豬,並沒有現代這麽的省時省力。
我們也都見過殺豬,殺豬並不是用刀砍而是捅進去的,所以刀的作用就相當是矛類似的兵器壹樣。
殺完之後還要給豬剃毛,而想要很好的毛全部剔除,在當時就是給豬肚子充滿氣,可是古代的時候並沒有什麽機械或者工具,是可以打氣的。
所以張飛就是自己用嘴去吹,因此也給自己鍛煉了強大的肺活量, 這給後來他在戰場上長時間的戰鬥,奠定了基礎。
張飛這個吧,好歹還是個體力活,不是壹般人都能幹的。
關羽的就更扯淡了。
關羽當年就是在棗園摘棗的,可是棗樹壹般都是比人高的。
古代的時候也並沒有現在什麽先進的摘棗的工具,所以就是自己拿著個棍子,然後吧棗子敲打下來。
當然如果為了快點完成工作的話,肯定就需要不停的快速敲打才行,因此在這個過程中,20多年關羽練就了非常持久的臂力和力量,因此在後面的戰場上關羽可以壹戰群雄。
所以,就不用操心關羽和張飛的武藝是哪裏來的了。
人家本身出身不低,有人教授,後期再經過多次戰爭的洗禮,自然而然的就變得武藝高強,沒變強的都死了,妳也不會知道他們的名字。
這麽說吧,07年還是08年的時候在上海滬東船廠碼頭上打包LNG船艙裏的腳手架,那時候需要現場整改壹些腳手架,第壹次到那裏的時候沒有推車換氧氣還有二氧化碳,手底下壹個猛人,到換氣的倉庫,壹個肩膀抗壹個,氧氣瓶稍微輕壹點,大概70公斤左右,二氧化碳瓶子就重了,大概要8 90公斤了,扛起來都沒顛簸過,壹口氣走了大概有400多米不帶休息的…下班帶工人去吃飯的時候跟他聊過,他說他知道他力氣大,平時不敢打架,怕把別人打處個好歹來,曾經壹個人在學校裏掀翻過四五個學生…這種人算是天生力氣大吧,神力算不上,但是手裏有武器,那就不壹樣了,擱在古代怎麽著也能做百人,千人的頭頭了…
關羽和張飛是賣棗殺豬的,的確不管是在正史還是野史或演義中,都沒有說他們兩人曾經拜師學藝。而兩人卻都是武藝高強、“萬人敵”的三國名將,天才級人物呀。但是,天才也是要有成長過程的。
武術界有句名言,叫什麽“四兩撥千斤”,結果呢?所謂的大師,在強健的技擊高手面前,壹個回合就趴下了。這……看來我們被騙了好多年。當然,不是說這句話完全不對,主要是要掌握四兩打千斤的技巧,實在是太難,估計沒個兩百年的功夫是學不會的。如果說兩人力量相差並不懸殊,其中壹個更有技巧的比較容易獲勝,那還比較靠譜。
所以,還是另外壹句話比較靠譜,叫做“壹力勝十會”。只要力氣足夠大,管對手是什麽功夫,會些什麽呢,壹把抓過來,使勁錘。因此,很多史書中記載的那些能夠親自沖鋒陷陣的名將,多是身材高大、膂力過人的強壯之人。
張飛和關羽毫無疑問,都是氣力過人,孔武強悍,而且悟性比較高的人。就憑這點,在冷兵器時代,已經可以歸入猛將之列了。兩人投奔劉備之後,必然也會操練軍馬的,這點對於將領來說,是避免不了的,就有了訓練提高的機會。民軍跟正規軍的差別,除了武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這點。特別是關張二人再經過實戰,作戰能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嫻熟,不足為奇。這就像玩 遊戲 ,有人指導最好,沒人指導,有些 遊戲 玩多了自然也就熟了,就看個人悟性了。
除了練習武功之外,關羽、張飛應該也會讀書。特別是張飛,非常喜歡跟有才華的文人士大夫混在壹起。而關羽目中無人的樣子,應該是識字的,民間素有“關羽夜讀春秋”的說法。帶著問題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而關羽和張飛兩人,正好是從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關羽和張飛“萬人敵”的能力應該就是由此練就的。更何況,古代的將領,身邊多數是有幕僚幫忙出謀劃策的,只是這些厲害的幕僚被淹沒在了漫漫的 歷史 長河之中,沒有留下名字而已。這就是傳說中的“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跟實踐,缺了哪壹個,都很難成為頂尖人物。
其實吧,對於二人的武功,《三國演義》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關羽打造了重達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而張飛的丈八蛇矛想來也不會輕了多少,力大無窮呀。只是,為什麽兩人壹個造刀,壹個用槍呢?開啟想象力,我們來講壹下。
話說關羽,因在老家殺了仗勢欺人的勢豪,這才逃到了涿縣避禍,並以賣棗為生。但是,購進大棗需要本錢,關羽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多余的銀兩購進棗子。卻又偏遇到棗園的地主欺壓,百般不肯定賒與關羽。關羽的脾氣來了,看吾落難,又來欺壓於吾,等晚間給些好看的與妳。
到了深夜,棗園外,壹個大漢,手持兩丈有余的桿子,悄悄摸進了棗園。只見該人揮動桿子,上下左右對準棗樹壹頓狂砍。滿樹鮮紅的棗子,嘩啦啦的落了壹地。大漢撿起棗子,裝了滿滿壹大口袋。剛要擡腳走人,卻聽到遠處有人說話的聲音。關羽急中生智,將長桿和壹口袋大棗平放於樹旁,嗖壹下竄上了棗樹。可是人聲卻久久不去,尿急呀,二爺在樹上憋得個滿臉通紅,跟無數大棗成了壹個顏色。
壹次、兩次、三次……關羽的生意非常的好,去棗園的次數也是隨之遞增,而二爺的臉變得越來越紅,最後變成了“面如重棗”。最重要的是,關羽揮動桿子的技巧是越來越熟練,跟舞動大刀,左砍右劈,上下揮舞,簡直是壹模壹樣。所以,在遇到劉備之後,毫不猶豫的鍛造了壹把青龍偃月刀。我砍砍砍……劈劈劈……二爺耍的是不亦樂乎。
話說張飛呢,家裏有桃園(還好二爺不賣桃子),並開有肉鋪,最重要的是還有壹個可以日殺千豬的大型屠宰場。大家經常說,“殺豬捅屁股,各有各的殺法”。三爺可不管那套,反正有力氣,拉過來壹頭,壹把拽住,直接摁倒,噗噗噗就是壹頓亂捅,管他哪裏呢。就憑張飛的那個嫻熟度,妳說,這要是不造壹把丈八蛇矛捅著玩,還有天理麽。張飛用矛的技藝絕對高強呀。
更重要的是,三爺每次殺豬的時候,豬都會驚天動地的叫呀。三爺更猛,吼聲更大,直接把豬給震暈在地。此等絕技,三爺壹般不輕易使出,殺傷力實在太大。僅在長阪坡壹戰,張飛的三聲怒吼,威震曹軍,直接嚇死了夏侯傑。
所以說麽,關羽和張飛的武功,其實都是源自各自所從事的生產、生活,這就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高手在民間”麽。
其實這個也不難理解,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是關羽身長九尺,折合現在的尺寸來說,關羽身高2.08米,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壹切都是白扯,而且關羽是亡命涿郡的,逃亡了好幾年,什麽事情都見過了,什麽人也接觸過了。經的多,見的廣,外加身大力不虧,這麽看來關羽的能力確實非同壹。
再說張飛,古代的時候,窮學文富學武,張飛身高1.84米,也是古代人中的大高個了,而且天天好吃好喝,壹般人家根本供養不起,也正是這樣的生活造就了張飛的力量強大。
因為兩個人是從底部壹點壹點的爬上來的,大小戰事都是親自上陣打仗動手,這些都是歷練。也正是在這摸爬滾打之中練就了自身絕頂的功夫。
關羽賣棗,張飛殺豬,這是羅貫中給他倆找的工作,為的是和賣草鞋的大哥劉備拉近距離。而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兩人的職業,關羽是在老家運城犯了案子,逃命到了涿郡,是個在逃犯。張飛只說是涿郡本地人,職業未知,多半是個待業青年。
所以壹個在逃犯,壹個待業青年,兩人估計也沒機會拜師學藝。但奇怪的是這倆人卻在後來成為頂尖高手,人稱“萬人敵”,這是為何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壹、和兩人的籍貫有關系。
為啥和籍貫有關系呢?現在說起能喝酒,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內蒙、山東,說起能打架,想起的是東三省,可見地域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東漢末年也是這樣。關羽是 並州 河東人,張飛是 幽州 涿郡人, 曹植在《白馬篇》中就寫道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 當時 壹說起並州人和幽州人,第壹印象就是 能打。
因為並州和幽州是中原王朝的邊郡,長期和北方遊牧民族相鄰,經常爆發戰爭,所以這個地方的人為了適應這種生活環境,自古就有習武強身的傳統, 關羽張飛自不例外, 而三國時期的許多猛將都出自這兩個地區。
出自並州的有:呂布、張遼、徐晃、郭淮、郝昭、王淩等。出自幽州的有:趙雲、顏良、文醜、張郃、程普、公孫瓚等。
另外,關羽還是個在逃犯,估計是背了命案,沒有壹些武藝能殺得了人?
二、和當時的 社會 風氣有關系。
兩漢時期漢人是尚武的,並不像現在娘炮當道。我們隨手翻開兩漢史籍,有個詞語出現頻率很高,那就是——遊俠(任俠)。
什麽是遊俠呢?遊俠指的是兩漢時期的壹種普遍風氣和特殊群體,他們要麽憑借家財幫助弱者,要麽憑借武藝行俠仗義。東漢末年,遊俠之風盛行於 社會 各個階層。比如曹操、袁紹這樣的權貴,比如魯肅這樣的土豪,甚至像劉備這樣的落魄貴族,徐庶這樣的寒門子弟和甘寧這樣的江洋大盜也都是壹身俠氣。
想遊俠,不會點武藝是不行的。魯肅這樣的土豪為了生存於亂世,還不忘每天“ 學擊劍騎射” ,劉備雖然是個個體戶,但年輕的時候喜歡結交各路豪俠,自然也是壹身俠氣。而劉備和關羽張飛二人的結識也是因為遊俠。
黃巾起義前,幽州商人張世平、蘇雙見劉備在涿郡是個人才,便向他投資了大筆金錢,劉備靠著這筆錢在涿郡招兵買馬,關羽張飛應該就是在這個時候應征入伍的。劉備是善識人的,在入伍考核時壹看就知道關羽和張飛就知道不是壹般人,所以把兩人帶在身邊不離左右。 “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三、和兩人的素質有關系
以上兩點都是客觀原因,兩人之所以厲害,還是和本人素質有很大關系。
1、底子好。關羽和張飛都是八尺男兒,力氣大,身板好,這是武藝高超的前提條件。
2、有膽識。關羽張飛的膽識過人,這是毫無疑問的。比如關羽斬顏良,敢壹個人騎著馬拿著兵器就沖著顏良刺去。而張飛敢帶著二十人在當陽橋直面曹操的追兵,這種膽識有誰能比?
3、有歷練。關羽張飛 早早就跟隨劉備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雖然之前敗多勝少,但畢竟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積攢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對兩人的成長是很好的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