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鹽沈蕩鎮中前村,有壹座保存完好的浙北祠堂——錢家祠堂,是錢_ 25之孫錢所建。
錢氏宗祠,又名永嗣堂,俗稱“錢家祠堂”,是沈蕩錢的家族祠堂。
錢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修。解放後作為糧庫使用,壹直保存至今。2002年被縣政府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10進行了修復。
前廳
錢氏宗祠沙盤是錢氏宗祠的縮小模型,按原宗祠的功能布置,主要描繪祭祖的熱鬧場面。
前廳是“牌廳”,兩邊是木框,木框上插著沈默、回避、官職等級的硬牌。
目前,大廳圍繞錢氏祖先的功績和錢氏家族的精神內涵進行布置。
建在花園或庭院之間的大住宅的客廳
花廳是壹年兩次祭祖時用來擺酒、吃飯、休息的地方,也是族內重要事件的討論中心。中間“清芬施壽”是乾隆皇帝給海鹽錢氏家族的禦銘。
現整理為錢學堂,以耕讀傳家為主題。這裏展出的是陳數的書畫作品。
後亭
後堂“祭堂”中央有壹龕,供祭祖之用。祭祀壹年舉行兩次,在上半年的清明節和下半年的冬季至日節。
現在版面以家族文化為主題,中間是錢氏祖先的五王畫像,兩邊是海鹽錢氏家族的部分代表。
錢的故事
海鹽錢氏家族不僅是海鹽的壹個家族,也是嘉興乃至杭州的壹個家族,是錢_的後代。海鹽錢氏只有壹個分支,明朝嘉靖以後,進士16,40余人。壹千多年來,錢為海鹽留下了許多故事,如錢賣鹽、錢王射潮、錢贈茶、陳淑嬌之子、錢襲奸等,都有懲惡揚善、忠孝仁義、剛正不阿的內容。錢海燕的故事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鹽錢家最早住在幹浦。明中葉,甘浦壹帶常遭倭寇入侵,於是遷都沈蕩板羅,也就是現在的沈蕩鎮中前村。後因錢倫光女婿在嘉興,清康熙年間陳遷居嘉興蓮花橋。自錢(錢之孫_ 25號)以後,錢的後人在海鹽去世後,大多葬於沈蕩或南北湖。中前村的富家子弟至今仍有數百人,但由於晚清以後沒有族譜延續,年輕壹代已經對自己的祖先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