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
「六藝略」(七略分法)或「經部」(四部分法),被看作儒家的經典。
在中國圖書分類中,純文學作品應列入「詩賦略」(七略分法)或「集部」(四部分法)
六分法
劉歆《七略》、班固《漢書?藝文誌》
六藝略:六經加小學(包括論語、孝經、爾雅)
諸子略:先秦諸子(包括孟子及小說)
詩賦略:文學作品
數術略:天文、歷譜、五行、蓍龜、襍占、形法
方技略: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兵書略:《孫子兵法》等
四分法
魏徵《隋書?經籍誌》、四庫全書
經部:六經加小學(包括論孟爾孝、說文解字)
史部:原來六藝略中的〈春秋類)獨立出來
子部:諸子、數術、方技、兵書加佛道
集部:即詩賦略
名稱
先秦古書中,僅稱之為「詩」或「詩三百」,由於孔子曾校定過詩經的旋律及內容,又以之教導學生,所以成了儒家的經典之壹,
漢人將詩經列於學官,多以「魯詩」「毛詩」來稱呼,
宋元之後,「詩經」這壹名稱才確定下來,沿用至今。
篇數
詩經有三百零五篇,若再加上六篇有題有序而無辭的「六笙詩」(樂譜。《小雅?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就是三百十壹篇,稱「詩三百」只是統合言之。
六詩
漢人說詩的壹種歸納,指風、雅、頌,賦、比、興
風
音樂形式:地方民謠
應用場合:民間諷誦
分類:十五國風:周南11、召南14、邶19、鄘10、衛10、王10、鄭21、齊11、魏7、唐12、秦10、琛10、檜4、曹4、豳7
作者:民間
篇數:160
雅
音樂形式:中原正音
應用場合:朝廷朝會與宴會
分類:大、小雅
作者:民間士人與貴族
篇數:小雅74、大雅31
頌
音樂形式:宗教舞曲
應用場合:宗廟祭祀
分類:三頌:周、魯(周公後)、商(宋)
作者:貴族
篇數:周頌31、魯頌4、商頌5
賦:直陳
關睢: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蒹葭: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蓼莪: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 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 出入腹我
比:譬喻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蓼莪:瓶(瓶)之罄矣 維罍之恥
興:觸發
關睢: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蒹葭: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蓼莪:蓼蓼者莪 匪莪伊蒿
成書
壹、 「采詩」來自民間者:人民勞動之余自然的歌詠;又有那沈淪下僚的「士」,以詩言誌抒懷。周王朝設有「采詩」的制度,采集民間歌詩以觀民風,作為施政的參考。
二、「獻詩」來自貴族者:先是來自祭祀的統治的需要,由士大夫獻詩,以為朝廷聚會或宗廟祭祀所用。
這兩大來源所得到的詩匯集到中央,由大師正定其音樂,以雅言改定,再頒布至各王國,其中魯國所保存的詩樂資料最為完備。
左傳記載吳國賢大夫季劄曾遊歷各國,到魯國時,特別請求觀樂,再與魯國樂師討論詩樂與政治的關系,十五國風及雅頌的先後次序已經和今本詩經幾乎全同,可見此時「詩三百」已編集完成。
由此可知詩經所跨的時代,大概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六百年的作品,最古的詩,距今已三千年。
應用
詩本是人民的天籟及貴族的歌詠,集結成書後,成了古時貴族養成教育中的壹環,到了孔子開創平民教育,也以之來教導門人成為君子。
孔子:「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啟發鼓舞) ,可以觀(考察現實) ,可以群(感化提高) ,可以怨(批評諷刺)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談吐
孔子曾教導兒子伯魚:「不學詩,無以言。」「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寸步難行)
政治應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內政:涵養性情,移風易俗
禮記經解篇孔子說:「溫柔敦厚,《詩》教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言偃,吳人,字子遊。少孔子四十五歲。子遊既已受業,為武城宰。孔子過,聞弦歌之聲。孔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曰:“昔者偃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子以為子遊習於文學。
外交:言辭應對
《襄公二十七年左傳》記載「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
《昭公十二年左傳》記載「宋華定來聘,通嗣君也,享之,為賦《蓼蕭》,弗知,又不答。」華定不懂《小雅?蓼蕭》贊美賓客的詩意,又無能作答,昭子竟然以此斷定宋國「必亡」
說解
左傳:斷章取義
論語:道德深化
漢立於學官:政治附會
南宋朱熹《詩集傳》:廢《詩序》解詩
現代:還原之,特重「風」之情詩面目
史記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蔔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論語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治骨角),如琢如磨(治玉石)』,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精益求精)
漢代四家詩
魯詩
齊詩
韓詩
毛詩
魯詩
魯人申培
今文經
列於學官
今佚
齊詩
齊人轅固
今文經
列於學官
今佚
韓詩
燕人韓嬰
今文經
列於學官
今存《韓詩外傳》,專以故事解經
毛詩
趙人毛亨、毛萇(大毛公、小毛公)
古文經
不列於學官
鄭玄據之作箋,通行於世,為今十三經註疏所本
阜陽漢簡詩經
阜陽漢簡為西漢初期簡冊。1977年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1號漢墓中發掘出土。墓主夏侯竈,為西漢第二代汝陰侯,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子,卒於文帝十五年(前165年)。因此,阜陽漢簡為漢初遺物.從1980年9月開始,由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和阜陽地區博物館聯合組成了阜陽漢簡整理組,對這批漢簡進行整理,發現包括竹簡,木簡,木牘3類簡文計有11種古籍。其中有《詩經》,內容與毛詩有異。
詩經內容
頌歌
史詩
社會詩
情詩
其他
頌歌
周頌被公認為詩經最早的作品
祭祀祖先的頌歌,以祈求祖先降福
開啟了後世的郊廟祀歌,文字古奧,雖文學性不高,但畢竟是封建時代國家大典所必需
根據清朝阮元的意見,「頌字即容字也……惟三頌各有舞容,故稱為頌」,指的是舞蹈的節奏,是詩樂舞合壹的,由於必須穿插舞步,而且典禮莊嚴肅穆,所以多不分章、不復沓,甚至不押韻。
《周頌?清廟、昊天佑成命、時邁、噫嘻、武、酌、桓、般》
史詩
《大雅?生民》以下,記述了後稷以下周朝的民族英雄,篇幅較長,記敘的成分增多,雜揉了神話傳說,寫下了周朝的開國史詩,可謂敘事詩之始。
《生民》記後稷、《公劉》記公劉、《綿》記古公亶父、《皇矣》記文王、《大明》記武王,合而觀之,就是周初的開國史料,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多采用之。
史詩
後來屈原賦離騷,也是先由自道生平寫起;蔡琰的悲憤詩、東漢末民歌《孔雀東南飛》、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的長恨歌、吳梅村的圓圓曲……都屬於這種敘事史詩的傳統。
例如生民
社會詩
西周後期,自厲王被逐至平王東遷,政治動搖,民生痛苦,憂於國事的士人及苦於徭役的百姓開始了「憂生之嗟」,反映現實的社會詩於焉興起,
在國風及小雅中多所反映,由溫柔敦厚的自怨自嗟到直斥施政之非者皆有之。
「我心憂傷」、「心之憂矣」、「憂心□□」、「憂心如□」「王事靡盬」成了詩經的習慣用語。
憂患者,集中在政治敗壞,親人離散,及征人思婦的愁思。
社會詩—政治敗壞
《大雅?板》以老成人的口氣,寫出當時在上位者不恤民生疾苦,又不聽勸告的驕恣
《小雅?北山》末章,用壹連串的對比,寫出當時政治責任分擔不均。
《邶風?北門》則是壹位疲於公事而貧賤的下級官吏自白
《小雅?大東》末三章,以天上的星宿為喻,寫出當時貴族屍位素餐,只知搜括民脂民膏的醜態,文意還算溫柔敦厚
到了《魏風?伐檀》,就用比較嚴厲的口吻來直斥其非
碩鼠詩,更把這些敗類們比喻為大老鼠,想要自己去尋找壹片樂土
社會詩—親人離散
政治敗壞如此,人民徭役負擔繁重,直接的影響是無法奉養父母,《唐風?鴇羽》及《小雅?蓼莪》,都是如此的哀號
征人行役在外,辛苦莫名,《魏風?陟岵》寫出征人登高望遠,在幻想中,父母兄長壹再叮嚀自己要撐下去,留得壹條命在
社會詩—征人思婦
戰爭頻仍,徭役繁興,直接的影響是婚姻生活的不安定,《擊鼓、采薇、東山》,由征人的角度寫其思念家室;《卷耳、君子於役》,則由思婦的口吻寫她思念征人的痛苦,杕杜則綜合二者
詩經社會詩的影響
壹、「憂生之嗟」的傳承:最明顯的是漢樂府詩。同樣采自民間,而漢樂府與詩經的最大不同是大量保存現實主義的「憂生之嗟」,僅存少許情詩,這也許是漢代以經學說解詩經的必然結果。唐詩的現實主義作品則帶了奮進的精神,如李白的古風、杜甫的三吏三別、元白的新樂府。
二、「風雅」成了後世文學的最高標準:準備進行文學改革者,莫不舉起「風雅」的大旗,所要恢復的,正是這現實主義的光彩。
情詩
詩經中最精采可誦者,無非國風,而國風中最能體現民歌精神的,則是大量的情詩,受到最多扭曲者,也是情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詩是純文學最重要的起源,詩經的情詩所呈現的風貌極其精采多姿。
酸的情詩
受限於人者、相思綿長者、求之不得者,莫不有此酸澀滋味
如將仲子、采葛、關雎、月出、蒹葭。
甜的情詩
熱戀的適意、新婚的驚喜,都泛著甜滋滋的喜悅
如野有蔓草、靜女、桃夭、綢繆
苦的情詩
失戀、棄婦、悼亡的傾訴,都是無可名說的苦楚
如狡童、邶風柏舟、氓、葛生
辣的情詩
前述三類情詩,都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旨,只有最後這壹類辣的情詩,情感噴薄而出
或向父母宣示,如鄘風柏舟
或向情人恐嚇,如褰裳、江有汜
可見得詩人情感的熾烈,後世大概唯有漢樂府上邪、有所思堪可比擬。
詩經情詩的影響
情詩的傳統,在後世,只有南北朝樂府有所繼承,南朝樂府偏於酸甜苦;北朝樂府比較辣。
至於詩人之言情,除了悼亡之外,大多只能包裹在重重的象徵之中。
相較之下,詩經中的情詩,其價值不可言喻。
其他
除了上述四種類型的詩作外,詩經中還有農事、狩獵、宴飲、朋友聚會、道德訓示等內容,可說是周人生活及思想的紀錄,但這些內容在後世比較少成為詩作題材,而是進入另壹中國文學的大宗—散文—中表現。
總觀詩經,仍可稱得上是周代自然生態及社會生活的全紀錄。
詩經形式
章法:疊詠復沓
句法:四言為主
用韻:句句用韻、偶數句用韻首句不韻、偶數句用韻首句入韻
詩經藝術手法:賦比興
碩人的描寫美人,首章用賦,次章用比;淇奧寫君子兼用賦比興,其中比喻部分用的是「連比」,也就是「博喻」的手法,詩經常見 ;氓以賦的手法寫壹位棄婦的命運,而中間仍用比興道出女子勿沈溺於短暫愛情歡娛;采薇之並用比興,開了後世詩文情景交融之法
詩經藝術手法:聯綿詞
就章法的聯綿而言,疊詠復沓已見前述,而詞語的聯綿,則表現在疊字、雙聲、疊韻之詞。文心雕龍物色篇
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瀌瀌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皎日嘒星,壹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並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矣。詩經的思維與用語
影響後世深且遠者
1.「憂生之嗟」,塑造了中國人意識及情感的基調
「憂生之嗟」,是詩經主要內容之壹,而勞動的、狩獵的、戀情的歡愉題材亦屢見不鮮,但及於後世,文學中只繼承了這「憂」的壹面,成了中國人情感的基調1.「憂生之嗟」,塑造了中國人意識及情感的基調
漢樂府、漢古詩幾乎完全是憂苦之作 司馬遷曰:「人窮則呼天」 唐代的韓愈歸納之為「不平則鳴」 宋代的歐陽修歸納之為「詩窮而後工」,則是為之尋找理論基礎。 悲苦之音較易動人,歡愉之辭總顯得浮淺,成了中國文學的常態,溯其源頭,在於詩經。2.家庭及婚姻的觀念
至今猶然鮮活的詞語及成語中得見 如描述婚姻的「宜室宜家、與子偕老、宴爾新婚、天作之合、鳳凰於飛」,可知所期許的家庭氣氛是和樂的 「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爾蔔爾筮 體無咎言」可知婚姻的慎重,必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占蔔的順利,這些都是沿用千年的觀念 「乃生男子 載寢之床 載衣之裳 載弄之璋」、「乃生女子 載寢之地 載衣之裼 載弄之瓦」可知重男輕女的觀念3.倫理道德的觀念
詩經被儒家援用為經典,再加上春秋以後解經者壹再朝道德訓示方向走,使詩經之中孝悌忠信的道德觀念深固不移。4.理想人格的形成
詩經雖是人民的歌詠,而理想的人格已然形成。 就女子而言,是兼具心美與貌美的「窈窕淑女」、「有美如玉」,有碩人篇所敘述的美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若是心地狹隘,詩人也要發而譏刺的,「維是褊心 是以為刺」(齊風?葛屨)。4.理想人格的形成
就男子而言,則是允文允武,外在乃狩獵的勇猛、駕車的高超(《鄭風?叔於田、大叔於田》),內在則修為精湛,而又溫和如玉(《衛風?淇奧》、《秦風?小戎》)
至於韜光養晦者,亦自得其隱士之樂(《陳風?衡門》、《唐風?考盤》)。
以上這些理想人格的標準,除了女子的外在美外,幾乎完全被承繼下來。
5.豐富了語文的質量
詩經的許多詞語及成語,至今鮮活。
詞語如同袍、長舌、敗類、喉舌、邂逅;
成語常用者如壽比南山、萬壽無疆、謔而不虐、信誓旦旦、人言可畏、孔武有力、風雨漂搖、兄弟鬩墻、小心翼翼、自求多福、不可救藥、耳提面命、進退維谷、明哲保身、愛莫能助……。
詩經的用韻及聯綿詞,更提供了後人古代漢語最好的聲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