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西安為啥在唐代之後沒有成為過首都之前,我們要先說壹說,西安之所以成為都城的原因。
而這又不得不提到另壹座城市,就是?神都?洛陽。
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在唐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王朝的首都都是在長安和洛陽裏面選擇,西漢定都在長安,東漢就定都在洛陽,唐代皇帝定都在長安,而卻往往花大量的時間停駐在洛陽。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其實這和長安的所在的關中平原分不開。
關於長安的地理位置,在《史記》中,劉敬就這樣勸說過漢高祖定都長安,他說:?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四處都是險要之地,土地也肥沃,再加上秦王朝精心耕耘了這塊地很多年,在這裏建都,就算是天下都叛亂了,也可以憑借地利堅守,慢慢圖謀。
漢高祖聽了這段話之後,做出了壹個反應,?高祖是日駕?,劉邦當天就去關中建都了,畢竟他的漢王朝才剛剛建立,而關中就是他的基本盤。
長安地理位置
窮則閉關自守,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在長安建都的哲學。
那為啥長安這麽好,為什麽在它最得意的時候,總有壹個洛陽在後面如影隨形呢?而這個問題更是在後面的時間變化中,越來越嚴重,乃至於成為了長安不能定都的死穴之壹?交通不便。
當初勸劉邦定都洛陽的那些人,都是和劉邦壹起打天下的老鄉,定都洛陽也不是全是私心,洛陽交通相對於長安便利許多,能夠有力的勾連起長江中下遊平原和華北平原。
相對於包裹在重重阻隔裏的長安,洛陽更有利於在壹個穩定的國家裏,承擔起國家樞紐和輻射東方的作用,而在分裂的國家裏,洛陽則是守無可守,四戰之地,這也是劉邦最後放棄了的原因。
畢竟漢帝國當時不是很穩定,再加上當時的人口關中平原是可以承載的,也不是太需要大費周章的外地運糧,定都長安是壹個在當時很明智的選擇。
漢高祖劉邦
重心的南移,大火中的的長安長安之所以在後來再也無法恢復漢唐的榮光,除了朱溫的那壹把大火之外,也和整個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和外患的來源變換有關系。
讓我們先來說壹說朱溫的大火,而這場大火之前長安也是飽受劫難。
在唐朝末年,階級矛盾尖銳,地方上更是藩鎮割據,誰也不服中央的指揮,與此同時,許多生活不下去的農民揭竿而起,爆發了聲勢浩大黃巢大起義,兵鋒直指長安,唐僖宗出逃,並下詔讓各地藩鎮出兵勤王。
後來在李克用等藩鎮的出兵討伐下,在883年長安收復。但此時的長安城,早已是被農民軍破壞的七七八八,十室九空。而這在歷史上並不是第壹次,也不是最後壹次天子出逃長安,算起來天子在安史之亂之後就出逃長安六次。
依靠藩鎮收復長安後不久,又因為宦官田令孜與李克用等藩鎮的矛盾,李克用等出兵交鋒。田令孜不敵,只得裹挾皇帝出逃,而在逃跑之時,他又命人將這座剛剛經歷了上次戰火的都城點燃,而長安城又壹次淪為火海。
此後,長安城在不斷的被藩鎮們劫掠和爭奪,李茂貞來過,李克用來過,但是朱溫卻是從這亂世脫穎而出。
公元904年,朱溫在與李茂貞的爭奪中勝出,同時更為了能夠更好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下令唐昭宗遷都離他的核心區域更近的洛陽,長安作為都城的歷史,終結於此,朱溫壹把大火和壹次集體殺人,把長安貴族清掃而空。
朱溫
漫天飛火之下,曾經燃燒了整個盛唐的長安城,李白杜甫們流連過的街道,在歷史的風塵中,只剩下了歷史,並且再也沒有成為過新帝國的中心。
並非是他們不願意在長安再建壹個宮室,趙匡胤也曾多次派人去考察長安,但是在考慮到朝臣們的意見之後,也是作罷了。
帝國的統治者們,看到了日漸貧瘠的關中平原再也無力支撐起壹個盛世的人口。最早的關中地區,被稱為?天府之國?,是的,四川獲得?天府之國?還在關中之後。
當時關中沃野千裏,加上母親河黃河的灌溉,使它成為了中國核心區域的不二人選。可是隨著人地活動的劇烈,黃河漸漸變黃,結果也成了古籍中的?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田盡而地?的描述。
面臨耕地銳減,糧食不足的局面,作為長安城已經難以維系人口與土地、水源之間的關系,所以從江南和山東的運糧船越來越多,在漢代本來不是很明顯的交通問題再壹次提上了日程,而下壹個受帝國的統治者們青睞的地區,是開封,南京,北京。
隋煬帝當初傳聞為了看瓊花而修建的京杭大運河,在海運時代遠沒有到來之前,深刻的改變了這個古老帝國的未來方向。廣袤的江南地區從此和中原地帶有了聯系,中原去江南定居的人們驚奇的發現,在煙雨炎熱之下,這片土地蘊含著極強的生產潛力。
當這種生產潛力完全被激發整合出來,朱元璋也依靠著這種潛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由南向北的統壹。
人們都說隋煬帝的科舉制度有效的打擊了關隴貴族,然而無心插柳之下,京杭大運河則是完成了對這壹歷史現象的根絕。
繁華的江南之地
定都有定盤定都這件事,是講究政治的。
壹個新政權定都,壹看傳承,曹丕代漢,楊堅代北周,都是延續的前代的都城,二則是看自己的基本盤。
畢竟身邊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辦事情也是很方便,這個道理古今通用。
唐朝和之前的隋朝,自己本來就是關隴貴族,自己的基本盤都在關中地區,關中地區定都自然是最不壞的選擇。
而到了宋代,趙匡胤是黃袍加身,相當於前代皇帝讓位,定都在前代皇帝的都城是理所應當的。元代是蒙古族建立起來的朝代,對於廣袤漢地的統治其實並無任何經驗,為了便於及時退入大漠,在交通便利,又有幽燕形勝的北京建都是最不差的選擇。
明、清等朝亦是如此,朱元璋和多爾袞等人最終都選擇了自己政治地位更加牢固的地區建都,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之所以遷都,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畢竟自己少年時代就生活在北平,熟悉這裏的壹切,到了南京,自然是處處掣肘。
我父親的基本盤不是我的基本盤。
北京紫禁城
另壹個原因,則是抵抗外族的需要。經常有人說明代是?天子守國門?,其實這並不是明代壹朝獨有。基本上在封建時代,天子守國門是常態。唐太宗壹世英名,也曾經被異族逼得簽訂了城下之盟,而宋代更不用說,敵人壹過黃河開封便再也無險可守。
原因無他,首都靠近前線罷了。帝王們當然惜命,誰不想離前線遠遠的,但是在古代落後的信息和資源調動能力下,如果首都不靠近前線,很容易造成作戰時機的延誤,而賦予邊關將領自主處理的權力,又很容易造成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
所以,資源和人口集中到天子腳下,天子守國門成為了當時的最優解。
而漢唐的軍事壓力,來自於西北,匈奴,突厥,困擾了河套平原很久很久,而到了宋代,到了明代末年,外敵則是來自於東北。契丹人,女真人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讓中原皇帝不止壹次把憂郁的目光註視著祖國的邊疆。
在這種時候,在長安建都,早就已經喪失了他本來的意義了。
匈奴入侵
壹些余波過去的長安,現在的西安,盡管不作為都城了,卻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人們在兵馬俑前,在唐宮殿的遺址前,在唐詩裏面,追尋那雋永的長安城。
那時的長安,人口百萬,是詩人們窮盡壹生的夢想之源,歌坊林立,遠方遊客雲集,是當時世界第壹大城市,人們紛紛懷想著。
有過李白杜甫和許多偉大詩人駐足過的地方,是無論如何都荒蕪不了的。
哪怕直到現在,夢裏的長安,依舊讓人魂牽夢縈著。